|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7 上页:第 1 页 悖论6: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谁有“比较优势” 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本质就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比较优势”理论家们总是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要素便宜,所以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应该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似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永远掌握高端技术,制定游戏规则;而发展中国家永远要依靠低廉劳动力来谋取所谓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每个若干年就会发生变化,德国、美国、日本都是从“比较”落后实现赶超的。 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是美国的6倍,这就是中国创造的底气。善用中国的劳工与工程师的成本优势,建立生产经济规模,练好中国制造的基本功,再建立产品研发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外观设计;发展中国品牌与销售渠道;最后实现以自主品牌进军国际舞台,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又有人认为“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我国尚有数以亿计的初级劳动人口,这种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内业不会改变。制造业是这些人主要的就业机会,即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即使中国创造已经享誉全球,我们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否则,你让那些初级劳动人口到哪里去寻找就业机会,服务业能创造出那么多就业机会吗? 所以,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我们不仅需要精益制造、为小众制造、高效率制造,也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相对粗放型的制造,这是中国独特国情决定的。 思考1:谁拖了中国创造的后腿?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制造虽然很大,却明显太弱,同时,中国创造无疑太少。 对于大量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应该首先致力于做好中国制造;已经有了一定制造基础的中国企业则是应该做强中国制造;而那些领先型企业无疑应该在中国创造方面多做一些尝试,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先行者。 问题在于过去20年来,中国市场机遇太好,太容易赚钱,中国企业无需创造,只需做好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就能成功。现在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是由于抓住市场机遇、建立了好的销售渠道而获得成功的,在他们的成功中,本来就没有创造的影子,现在突然要求他们做好中国创造,真是赶鸭子上架,他们即使有想法,暂时也做不到。 最近几年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很多企业感到创造能力的贫乏而导致的竞争力衰退,穷极思变,很多优秀企业已经把研发能力提高到战略地位,也许这将开启中国创造的大幕。 思考2:中国创造能一步到位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中,产品设计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事实是,产品设计的附加值很高,但是设计在产品总体成本中的比例却很小。产品设计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被认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新的突破点。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不断挺进,产品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生产制造企业开始把产品设计提升到企业战略的位置。 在三星发展的三大战略(即改进企业管理层、树立全球化观念、重视设计的价值)中,“重视设计的价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三星运用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管理系统,大大增加了工业设计师在产品开发、营销等领域的参与度。无论是三星手机、数字电视、显示器还是MP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重视“设计”这是三星在最近10年来能够突飞猛进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行进途中,直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在这个特殊阶段,设计的价值会变得越发重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必要以“设计”为突破口。“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做起,而是可以从商业模型的转变、设计观念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做起,通过“设计”这个环节,强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创新型应用,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最现实的成长道路。 思考3:在昨天和明天之间寻找答案 80年代中期,还没有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当时颇有一些“高人”讽刺中国产品只能在美国的地摊上卖,连超市也进不了。20年后,又有一些人沉迷于中国制造的表面繁荣。实际上,中国制造既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糟糕,也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好。中国制造的危机和潜力同样巨大,中国创造的贫乏和潜力同等惊人。具体到企业,则分别面对不同的挑战: 对于没有中国制造的企业,是否能首先实现中国制造? 对于已经有了初步的中国制造的企业,能否从组装车间进化到工厂、再进化到高效率的精益制造? 对于大规模生产、为大众制造的企业,能否也为“小众”制造? 对于单纯制造型企业,能否实现推出自有品牌,向价值链的高端进军? 对于贴牌的企业来说,能否自己创牌? 对于领先企业来说,能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创造的旗手? 对于不能直接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型企业,能否先从“设计”入手,做到有声有色?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未来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将长期共同成长,我们必将看到一幕结构复杂、内容多元化、光彩照人的大制作,就象过去20年已经发生的那样。 [i]原载:《财富时报》2006年2月 卢强,现任北京泰然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营销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MBA,资深咨询顾问,战略和营销专家。客户中包括惠普、联想、神州数码、江西汇仁、友谊宾馆、重庆登康、二汽、TCL等国内外著名企业。2004年以来,先后出版《定价》、《中国市场营销方法:产品和品牌》、《中国市场营销方法:价格和渠道》、《创建竞争优势》等四本专著。Email: luqiang@tira.com.cn ,泰然方略咨询公司网址: http://www.tira.com.cn [=/i]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