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批管理的四大误区 传统二批,因为其简单的分销职能,相对经销商的市场管理职能,以及终端对消费者的沟通平台和销售平台职能而言,更难以引起厂家的重视,然而随着通路重心逐步下沉,二批的市场营销地位和渠道职能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逐步担负起市场管理的职能,但厂家与二批松散的合作关系(没有资本联系,没有契约约束,唯独靠价差利益驱动),导致二批缺少忠诚度和向心力,无法按照厂家的意愿行驶其市场管理职能,因此如何调动二批的积极性,成就其市场管理职能、而不再是简单的分销职能,成了当务之急。 可是在实践中,厂家与二批之间,相对其他中间商而言,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不合作状态中,比如二批常常一边叫嚷着利润太少,可另一边,却“恩将仇报”,将厂家的促销折进成本,向同行、甚至向品牌挥舞着“价格屠刀”,其症结常常是因为厂家陷入了二批管理的种种误区。 误区一、二批渠道密度过大 深度分销是大多快速消费品企业普遍采取的渠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典型的特点就是渠道维护人员多,厂家不遗余力的开发终端和二批商,认为二批开发越多,则通路越宽,对渠道的控制力就越强,即便有些二批没有责任心,也会东边不亮西边亮,确保终端能够被覆盖。 然而越是这样,对于通路流转越是不利。 二批数量太多,对单个二批商而言,不仅销量被稀释,绝对利润也寥寥无几,品牌对二批商难以形成吸引力; 而且,二批密度较大,各自的终端网络固然会纵横交错,终端客户的隶属关系不明确,二批商经常会为争抢下游客户而引发横向的渠道冲突; 再者,没有固定的终端网络,二批在渠道价值链上的权责与分工就不能明确,二批商也就难有责任心,也不会下力气去开发和维护终端; 渠道密度过大也会隐藏很多潜在危机,比如一旦终端需求和市场需求成长速度减缓,或停止成长,二批会因为担心产品滞销而杀价甩卖,继而导致利润进一步减少,二批更加失去信心和兴趣,会再度倾销,直至陷入如此恶性循环。 此时,厂家要做的除了要适当控制好二批渠道的密度,让二批能达到一定的销量和利润以外,帮助二批建设终端网络和理清渠道关系同样不可或缺,在其方法上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许多二批的经营比较散漫,大多没有谁会为自己印刷名片,如果业务员能主动跟二批印好名片,发给其管辖区的终端客户,一来,是给这些终端客户和二批“牵线搭桥”,以形成流畅和清晰的渠道关系网络,厂家作为协调者的身份给二批做好分工,各自专心经营自己的网络;再者,厂家的细心和对他本人的尊重,抑或是重视,足以让他们感动。而厂家此时所控制的是整个渠道的运作的流畅性,并不仅是孤立地掌控某一个环节。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