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孔府家收购案背后的调查与冷思考(二) 7 上页:第 1 页 对孔府家事件的冷思考 无论是万基的潸然离去,还是河套集团的重新入主,孔府家所扮演的都是政府急于脱手一块“鸡肋”的角色。从当年年销售额高达9亿多到如今的不足2亿,年亏损额1000多万;从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响誉全国的品牌到如今萎缩到区域一角,抬不起头;从当年勇夺央视标王的豪情到如今的债务累累,不堪重负;尤其是从当年万基入主时以8000万的资金购买其90%的股份所计算出它价值9000万的“身价”,到如今河套集团入主,只需3900万便可收购其75%的股份所计算出,它的“身价”只是可怜的5200多万。短短三年时间,净丢“身价”高达3800多万。无论从哪个角度计算,孔府家都已大势所去。与其说它是一个没落的夕日英雄,道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过期的艺妓,凭借着残存的姿色艰难度日。孔府家的失败不是一个偶然,它失败的背后除了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外,必定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内因。 权责的混乱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记者曾致电孔府家一位中高层领导,当记者表明身份的时候,他无不气愤的说道:“孔府家都是让‘聪明人’给毁了,现在的孔府家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据他介绍,自己自万基入主以来,头上的“官衔”虽然一直都是高层,但实际上,自己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哪些事情该负责,哪些事情又不该管,而这些事情不光是他一个人的苦恼,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就拿现在的事情来说,孔府家出事了,谁都知道该在有些方面该管管了,但具体到处理的时候,却找不见一个拿事的人。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便借机在网络上大斯操作,严重影响了孔府家的声誉”。 “孔府家的问题实质上是个政治斗争的问题,用人机制上的失误与缺陷,是加速它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一位知情人士向笔者透露。他谈道:“自万基入主孔府家以来,几方面的相互斗争实际上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过多精力的消耗,则很少有人对孔府家的产品、发展以及出路有过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在孔府家倒闭之前,自己的口袋里还能捞到多少”,言辞之犀利,令笔者惊讶。 与其说悠久的历史是孔府家的一种资源,道不如说倔强与顽固是它的一种性格。在万基进入的三年中,不仅没有改变它不断下滑的业绩,更多的则是被孔府家陈旧的文化同化,逐渐失去斗志,一些不正常的操作手段也在这个破败的舞台上频频上演。孔府家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良好的品牌、优秀的品质、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是孔府家所独有特点,是其它小酒厂所根本无法比拟的,然而,我们却看到的不是市场的扩大,而只听到了几句有气无力的口号在叫喊,“这些口号喊的我们自己都觉得丢人”,一位伴随孔府家多年的老员工愤愤不平的说到,浑浊的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体制的不合理导致权责的混乱,权责的混乱则直接导致巨额资产的悄然流失。从前期将近6亿元的净资产发展到如今的5000多万,巨额资金的流失方向另人迷惑。笔者也曾多次试图找到它的所在,尽管费劲心思,却未有任何结果,每个被采访人神色慌张的表情,实际上都在暗示着它“不可言语”的流向。直到最后,一位老者“穷庙富和尚”的点拨,顿然化去笔者心头的迷雾。 对孔府家的冷思考 孔府家的例子无疑是失败的,无论是从它自身的缺陷去分析,还是从外资的真正目的来推敲,透过这些烦琐复杂的事实表面,我们更希望看到它失败的本质原因。面队孔府家的这一巨大变局,我过著名营销专家崔自三先生则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据他分析,对自己认识不足;缺乏市场应变能力;未能打造出强有力的品牌是其失败最深层次的原因。 孔府家酒从红极一时,到目前的日渐走向没落,其实,与企业对其自身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孔府家酒之所以能够辉煌一时,它的高速成长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实现的,不是靠着其非凡的产品力、营销力实现的,真正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决非是其背后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自己的高速发展缺乏辩证认识,导致了企业缺乏对自己的二次定位,从而让企业没有方向感,使企业的使命越来越模糊,直至企业出现危机。 商场如战场,信息瞬息万变,在竞争形势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一些老的酒企却还在历史的功劳薄上睡大觉,待到发现四面楚歌,而急于反击时,形势已经飞转直下,而势不可挡了。“缺乏对市场的应变力,是中国酒企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的祸根”。由于他们的思路更多地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对于新的事物又难于接受和认可,从而他们对市场的千变万化疲于应付,甚至根本就无动于衷,导致他们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被甩在身后便也不足为怪了。 孔府家酒失败的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多少年来,虽发展至巅峰,但却一直没有打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品牌来,缺乏对孔府家酒这个品牌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外延,从而让品牌不断老化,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孔府家酒急剧下滑的销售额,我们便可见一斑。 警钟为谁而鸣 孔府家酒的衰落是让人惋惜的,然而它失败的诸多因素却是我国现有酒企所共存的。透过孔府家宛若两重天的前后差别,我们不仅清楚的听到了它所敲响的警钟,更得到了诸多启示: 不要满足于现状。中国的酒企要想获得更快的成长空间,就必须从自我陶醉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再定位,要摈弃小富即安。如果一个企业一直沉浸在昔日的辉煌里,而不能赋予全新的使命与责任,则注定这个企业是长不大的,对于中国酒企来说,不断寻求突破,实施二次创业,也许是他们挑战自我,打破自我的最佳方式。 时刻具有危机感。当今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便是没有危机感。而中国的酒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容易夜郎自大,缺乏相应的危机意识与危机感。因此,他们在昔日的成功眩晕里容易迷失自己,这恐怕也是当前中国酒企最致命的缺陷。与时俱进,不断保持创新,时刻拥有危机意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等等,也许是中国酒企走出自己构建怪圈的最好方式。 提升自身的品牌力才是发展的根本。现在已经是资本时代,品牌时代,中国的酒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力,不断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的酒企只有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的酒企才能走出国门,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来。 靠人不如靠自己。合资是中国酒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采取的一种融资渠道和方式,但一个酒企却不能将企业的宝押在合资的身上,一个酒企要想独立自主,稳定发展,依靠外资注入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必需的,靠人不如靠自己,自身的强大,才是企业的强大,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与命脉。 谨慎用外资 总的来说,孔府家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外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孔府家收购案之所以收到众多人士的关注,大家也在期待着能从孔府家的案例中找到利用外资的合理方法。对此,崔自三先生认为:“明晰企业产权、整合优化资源以及实施机制创新”是孔府家所带来沉痛的经验教训。 孔府家酒之所以陷入如此貌合神离合资不合心的怪圈,其与孔府家酒内部产权不明晰、政府干预成分过大有很大的关系。从“90%的股权在政府的强行干涉下不敌10%”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因此,中国的本土酒企要想真正地实现合资即合力的效果,就必须要与政府划清界线,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的模式,明确彼此产权关系,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来办事,而不应该是政企不分,外行干涉内行,通过明晰产品,企业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政经阶段;二是产经阶段;三是财经阶段。在当今的财经阶段,企业更多地是依靠资产、品牌和整合手段。中国的酒企要想在合资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要剔除不良资产,比如与原有企业剥离重组、淘汰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劣质员工,废除陈旧的企业文化、制度等等,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与重组,并加以优化使用,企业才可以焕发活力与生机,才可以激发企业的“第二春”,而不是像孔府家一般,由于历史包袱过重,以致后来者不堪重负,加之两种文化的不吻合,资源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所以,产生了“同床异梦”的结局。 本土酒企由于大多带有国企的烙印,因此,重组后的机制创新便显得非常重要。“我曾服务过一个酒企,在实现了合资后,为了获得新生,重新注册了一个新的公司,从而剥离原来企业,一切从零开始。后来,通过组建新的班子(老员工仅占不到10%的比例),倡导新的理念,开发新的市场,采取新的营销模式等等一系列的机制创新,从而让企业轻装上阵,2年时间不到,该企业便成为当地行业的前三甲。”崔自三先生谈到。机制创新,是酒企合资后,避免“新瓶装旧酒”现象发生的前提和保障。 万基准备离去,河套计划进入,孔府家的未来却依然让人看不到边。利用万基外资的力量,孔府家无疑是失败的,通过河套的内部整合是否能给孔府家真正带来春天,我们也在期待着,不仅为孔府家的“春天”而期待,更为我国众多酒企的未来发展而期待着,期待河套与孔府家的联袂,给我国酒企表演一场精彩的节目。对于此方面的相关变化,本刊也将继续给予高度关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烟酒茶新视窗》记者,联系电话:13152123347,电子邮件: wenfei424@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