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因素撬动空调格局两极分化 7 上页:第 1 页 消费习性所致 空调产品不同于其它。首先,它属于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很强。其次,它经历了从奢侈消费品向大众消费品的过渡和演变。再者,它素来有“三分质量七分服务”之说,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要求较高。 对于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像空调这样使用寿命长达8-10年的产品而言,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品牌背后折射出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势的优势,因此空调消费更讲究品牌化。特别是在经历了价格战的阵痛后,消费者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品牌的依赖性。同时,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可能认知和记忆更多的品牌。因此,空调业的大品牌只能保持在3-5个左右。 另外,国内独特的“城乡市场二元化”结构,也给许多小企业的发展保留了空间。特别是在一些乡镇市场上,受制于产品的耐用性,除了品牌,更多的还会关注价格。因此,许多小企业通过低成本运作的价格优势,在一些乡镇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多年前,当空调还是奢侈消费品时,集中了国内最高端的消费群体,也培养了这类消费群体的习惯,关注产品本身的内在功能和品质、享受品牌带来的社会地位提升和价值增值。因此,这给许多大品牌,特别是一些日韩、欧美等国家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和份额。 眼下,空调已经演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这一块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也广阔,属于中国最主流、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安于空调带来的生活品质的变化,但是更考虑空调的实用价值。因此,他们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空间。更为一些大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空调服务的特性多年来一直传承。一方面,空调销售之后的重要环节便是安装等服务措施是否配套和支持,这将影响到空调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空调作为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的产品,服务力量的强弱往往成为企业销量越大越小的分水岭。旺季时,规模大的企业,服务网络建设完善,销量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规模小的企业,服务网点不健全,进一步限制了其销量的提升。 持续价格战消耗 价格战在国内许多领域和市场竞争中都在不断上演。而唯有空调行业的价格战最为壮观和激烈。两个例子最具代表性:从2001年到2004年间,国内空调业的平均利润直线下滑,降幅达50%以上。同期,空调企业的数量却从最高峰时期的近500家减少到不足100家。国内主流品牌一匹空调的价格从2001年的2000多元,到2003年,售价跌破千元,最低至666元。乐华甚至打出了“空调白菜价”的口号。 经营利润的持续大幅下滑,给空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价格战在推动了行业的全面发展、快速普及的同时,也掀起了行业重组洗牌的大幕。乐华、迎燕、东洋、天元、先科等企业,无一不是因为身隐价格战泥潭后,而被资金链断裂事件所拖累致死。而澳柯玛、古桥等企业却是因为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不足以支撑或满足企业的盈利目标,从而退出空调业转投他行。 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对所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竞争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2004年以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空调市场上一度沉静的可怕,千元以下的特价机基本绝迹。这实际上已经充分拉开了空调企业的重组洗牌大幕。万古不变的道理却是,大企业通过价格战,尽管利润遭遇了下滑的挑战,但以透支未来发展利润为代价,还是达到了淘汰竞争对手和同行的目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和集中。于是同时,实力较弱的企业,无论是被动或是主动参与价格战,自身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得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挑战,只能以收缩、调整为主题,进行休养生息、积累力量。因此,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差距被时间进一步放大。 于是,当今年许多空调企业面临着铜等原材料的持续暴涨,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还是采取了自发式的统一涨价策略,无疑是一种新的变化。但是,多年来受制于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的理论影响,许多企业在自身盈利并不具备条件的背景下,仍然大胆而盲目的展开了降价促销,参与到价格战中去。显然,这是荒诞而无知的。 因此,透过今年企业的统一涨价,我们应该认识到,价格走势只受生产成本所左右,其它外界的一切信息都是在误导。但是,在之前,价格战却让许多企业失去了确立行业中间力量地位的实力和时间。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swjian@12.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