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合资时代游走的中国制造!
7 上页:第 2 页 合资能否下自主品牌的蛋? 技术与市场的博弈已经盖棺定论,在起初的梦想遭遇现实的严峻后,在合资企业营建自主品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很多企业不但纷纷表示要自主研发,过去明明是自主开发的产品也要说是引进的技术,而现在即便是引进的东西也要说是自主开发的。而且有的还提出要打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但是,合资企业真的能搞出自主品牌吗?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一些合资企业提出要实施双品牌战略,即在企业原有的外方品牌之外,再自主开发一个属于合资企业的中方品牌。反观我们的摩托车合资企业,在实施双品牌战略上有些先天不足。中方话语权的缺失无庸赘述。即便外方同意在自家的地里种出别人的萝卜,中方又有什么产品能拿来生产呢?正是因为中国摩托车企业还没有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所以才组建合资企业。所谓的自主研发也只能是在外方技术平台上对外方的产品进行一些改造和抄袭。虽然对一些产品也拥有了知识产权,但这和打造自主品牌的概念的确还有很大距离。 笔者认为,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不是很现实,原因除利益分配的问题之外,还包含着一个市场规律:一个品牌的诞生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在里面,新生的、弱小品牌很难盈利。也正因此,现在很多摩托车企业已经逐渐放弃了自己在合资企业中的品牌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全部打上外资企业的品牌。即使我们共同制造了这样的品牌,很大程度上也流于形式。要让合资公司完全使用全新的双方共同拥有的品牌,从长远观点来看,双方都会不喜欢,毕竟这是大家的事情,积极性不会很高。 “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有很多无奈之处。首先,“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中的“自主品牌”与目前约定俗成的自主品牌概念不一样。自主品牌是指建立在自主开发基础上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国内资本所有的品牌。从理论上讲,合资企业开发出自己的品牌是可能的,但是,这样的理想状态和现实一中和,结果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当前摩托车合资企业的股比结构大多是50:50,这样的企业创建出的品牌并不能称之为完全的“自主品牌”。其次,可行性问题。创建一个知名品牌并非易事,既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又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在摩托车行业形势朝一边倒的时候,这些风险都曾经是诸多国有大企业望而却步的理由。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图的是这个庞大且有潜力的市场,对他们而言,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开发知名品牌,比起从总部的车型库中拿车到中国稍做修改便可组装上市,不仅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且如果品牌不成功,跨国公司还必须承受对自己原有品牌的损害,这笔交易似乎并不划算。如果品牌获得成功,跨国公司就等于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样的结果更不划算。 为什么同样是中方参与开发的产品,过去就强调是国外引进的,而现在就强调自主成分更多呢?恐怕“标签”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国外引进的含意是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而自主开发就意味着技术不成熟,有可能降低产品的市场价值。现在标上“自主开发”,不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捷径,而且意味着响应政府的号召,有可能得到相关政策的“眷顾”。 出于同样的考虑,如果外方同意合资公司利用外方的技术平台发展合资公司自己的品牌,外方图的恐怕也是“自主品牌”这个标签带来的利益增值效应。然而,在“Made in China”的外壳之下,是“Made By Japan”的内核,而且标签这种东西十分便捷,能贴上去也能撕下来。 有行业人士这样分析,合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合格的摩托车工程师团队,也增强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和研发能力。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道理,如果没有中国的自主品牌,这些宝贵的资源属于外方所有,为他们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牌是发达国家企业的一个王牌,加上它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可以生存、就可以发展,如果丢了这个品牌,它就要死。所以,合资企业的外方绝对不会做削弱自己品牌的事。现在,有半数合资企业的中方提出要在合资企业里搞自主品牌,可能吗?外方就是答应了,实际上也实现不了。 在摩托车行业中(包括很多大企业),技术腐败在前一阶段特别严重。严重到不仅整车我们不能设计,连车架也不能设计,完全模仿外资企业。从原来中国摩托车企业“万能”到“现在”的无能,什么原因让我们走到现在的尴尬?一方面是整个行业制造要求的提高,原来的简单设计已经过时,整个产业的制造领域正酝酿着新一轮的质变。但是更重要的是,不是中国人没有水平,而是技术腐败,按图索骥让我们产生严重的依赖性,眼高手低。 在困顿中坚持的摩托车企业正在四处寻找自救之门。整合手中的资源,我们的手中还剩什么?如何利用现在的力量绝地反攻,重新获得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一个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方案是:中国企业在合资企业的生产和流通中全方位参与,合资企业既生产、销售外方品牌的摩托车,也同时生产、销售中方品牌的摩托车,也就是把合资双方各母公司的品牌放到合资公司共同管理。或许合资企业外方会对这种做法进行阻挠。但是中国政府在此时应该出场施以正当的援手。政府部门可以对合资摩托车公司的合作调查是否有胁迫成分,如果存在,可以顺势进行中国摩托车产业的产业损害调查,从根本上讨论合资企业的未来问题。 形势真能朝我们如上分析的愿景发展吗?自主品牌在争取发展空间的艰难历程中还会出现哪些新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关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xmz1979-203@12.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