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G家电是非不断,拷问外资本土化 7 上页:第 1 页 战略转型尴尬 产品曾一度被LG电子总裁金双秀认为是实现从红海向蓝海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但LG在“一等战略”与“中国本土化”战略略之间,还没有借助产品,找到规模与利润的平衡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一等战略所倡导的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的高利润收益,以及引发的品牌增值。而中国本土化策略恰恰相反,通过贴近市场的价格体系和营销手段,以高端品牌形象支撑中低端产品销售,实现规模化收益。 一边是只求利润不求规模,一边是追求规模背后的利增。两者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在市场营销、网络布局、推广手段等方面缺乏融合,转型所要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相当大,最终使得LG在中国市场上的转型尴尬。 其次,近几年中国家电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企业布局亦趋于稳定,国内企业占据了中低端市场的主动权,欧美、日韩等外资品牌则蚕食高端市场。因此,在中国高端市场的竞争中,LG的竞争对手并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同样拥有品牌、技术、产品、管理等众多优势的外资跨国巨头。在与他们的较量中,LG一等战略中的许多优势被同质化。对于LG而言,必须要在“一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在中国市场上对“本土化”战略进行二次升级改造,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面实现在高端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笔者以为,这一点对于LG在中国家电市场的今后走势和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而融合面应置于产品上。 眼下的这一系列问题与是非,对于正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战略转型的LG家电而言,只是一时的消化不良或暂时性挫折。并不能从根本上否认或置疑LG的一等战略转型。对于LG而言,转型之路没有先例可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正可以通过阶段性市场问题反馈,及时调整竞争手段和方法,走出一条不可复制、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本土化困局 除了LG,包括伊莱克斯、三洋、东芝、惠尔浦等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中,都面临着本土化困局。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就要深入市场,实现本土化战略。但是,许多企业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都面临着或理解有限、或执行不佳,使得本土化浮于表面,沦为一种口号。 所以,LG的中国问题最终给其它外资家电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第一、是否要实施本地化?西门子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八年之痒,才走向盈利。其坚持不懈地推进高端之路,在中国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这种坚持是否应推崇?同样,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上由于对本土化策略的理解不当,市场战略不断变化,丢失了高端品牌,也丧失了之前获得的市场份额。如此看来,本土化并不是唯一出路。 第二,如何实现本土化?许多外企的本土化战略执行中浮于表面。以索尼、东芝等日企为例,在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之后,虽然将生产工厂、技术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实现了生产、研发的本土化,但是在市场营销环节上,却将决策中心一直置于日本总部,由于远离中国市场,造成了日资家电企业在近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操作策略与市场实际现状差距较大,脱离市场。最终,使得日资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上节节败退。此外,这些企业还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内容等方面采取了狭隘的本土化,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区别于其它海外市场对待。使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迅速滑落。 其实,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只有规模化扩张、价格促销一种模式。还应该包括技术创新带来的高技术产品扩张。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化。 第三、本土化与企业全球战略如何融合?许多跨国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得益于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上树立了新的模式。西门子的崛起得益于技术精湛与品质出众,LG的扩张得益于不断创新的产品外观和功能。这些跨国企业在实施全球化扩张时,都会将这种优势进行复制,形成全球化战略。但是,在面对具体的国家和市场时,全球战略必然会遭遇本土化的考验和挑战。是继续坚挺全球化,还是积极融合本土化,应迅速作出选择。其次,还要寻找到积极有效的融合路径。透过一些外资企业的发展不难看来,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融合面,比如产品、技术、品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swjian@12.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