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峨眉(一):旅游品牌、旅游文化纵横谈 7 上页:第 1 页 因而,很多以“文化”为口号的旅游景区,实际现状是“关卡林立”,商贩云集,各种低档伪劣的旅游产品充斥旅游景区。号称道家圣地的青城山,以“天下幽”闻名于天下名山,但道家文化的“散漫”,在景区的方方面面,成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疮疤”。小贩摆摊,道士也摆摊,卖起了旅游纪念品。进入这样的旅游景点,旅客在和道士讨价还价之间,道家“大道无为”的文化要旨荡然无存,“青城天下幽”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景区“集贸市场”,幽静的自然境界破坏殆尽。 现在我们国家讲“和谐社会”。在旅游品牌的文化创建、文化传播,或者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中,“商业”和“文化”同样可以“和谐开发”“和谐共处”。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典型的资源开发――有形的景观、休闲娱乐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把旅游产品做成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是把产品做成品牌的必经历程。因此,在旅游产业,资源是核心,商业化开发、商业化应用是手段,这是旅游产业的经营思维,也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营销方针。 掠夺式、快餐式的旅游产品开发,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营销误区”(开发误区)。例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带火一个旅游景点,带红一个旅游品牌的现象年年都有。但是这样的旅游产品、旅游品牌,都如“昙花一现”,悄然缩放之后又骤然凋谢。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琪县的“乔家大院”的旅游狂潮,“晋商寻源”旅游景区火爆异常。但随电视剧狂潮的消退,“晋商文化”也迅速降温。更典型的是“三国城”、“水浒城”以及众多的古典题材的主题旅游景点,文化成为“快餐”,缺乏文化的内涵和张力,缺乏文化对消费者长期的吸引力。文化卖点“单一”,“单薄”。另一方面,对文化的肤浅认知,粗泛的商业化开发,让旅游产品、品牌不具备成长的潜力,不具备持续性的力量。 真正的文化,是具备独特个性、独特内涵的精神价值。很多人高学历,但不一定有文化;而那些没有上过学堂,却成为民间工艺大师,皮影大师,剪纸大师的人,却是真正的“有文化”。这个道理应用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思维中,同样适用。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克隆、复制的旅游产品,一座又一座同样风格,同样香火旺盛的寺庙的时候,虽然可以看到一时的喧嚣?但这样的旅游产品,却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内涵。如果非要说她们有文化,那么是“伪文化”,“快餐文化”,很难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带来价值积累的机会。 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的整体价值表现。景区是一个大产品,景区内不同的景点,是小产品。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同样是产品。小产品的“生态圈”构成了旅游“大产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产品硬件是死物,但服务、文化、人文色彩、氛围的营造,却是灵魂,是让旅游产品栩栩如生的“催化剂”。只有完整的“硬产品”和文化韵味浓厚、人文气息浓郁的“软产品”,才能形成具有良好口碑的旅游品牌。 旅游“大产品”内的“小产品”,往往被忽略,或粗制滥造。例如旅游产品、纪念品、地方特色产品,在各地的旅游产品中,产品粗糙,但价格昂贵,成为旅游景区“生财有道”的“武器”。同样的产品,价格千差万别,政府、企业、小商贩、当地农民都成了“推销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游、旅游公司成了“托儿”。近年来,为什么“旅游购物”游客投诉最多,又最不胜其烦的旅游“疥疮”呢?----一方面,可以看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经营者“经营无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旅游“小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是旅游产品、品牌营销中的软肋。 景区、景点的硬产品大多是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游客可以带走、值得带走、乐于带走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则是旅游产品的“浓缩”,是旅游品牌的“代表”,也是旅游文化商业化开发的“窗口”。但是,在国内的旅游景区,大部分旅游纪念品是雷同的。“佛文化”产品,水晶珍珠雕刻,茶叶根雕木刻,千篇一律,既无文化可言,也无特色可取。北京的景泰蓝,老北京的鼻烟壶,在海南的海滨浴场摆得满地都是,这其中文化的“特色”又从何而来,从何谈起呢? 文化的商业化开发,应体现在旅游大产品、小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既有表面的文化功夫,又有细节,细微之处的文化雕饰。最关键的是,必须拥有文化的主题、文化的主线条,在旅游区的每一个产品上,渗透着文化的含金量,焕发着文化的生机、魅力。 旅游景点是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区的人,同样也是文化。福建惠安是个小县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热点旅游产品,但“惠安女”却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亮点”。“惠安女”的勤劳质朴,“惠安女”的独特服饰,成为了时尚社会的“文化”,因而惠安的旅游也因“惠安女”而兴旺发达,游人络绎不绝。自然文化,景观文化,休闲文化,人文文化,特色文化、个性文化是旅游产品、品牌的最核心的卖点。 然而,文化的商业化开发,存在着矛盾。旅游文化因“独具特色”而吸引消费者。消费心理中的“猎奇”、“独占”基因往往会逼迫旅游文化的“过度开发”。台湾阿里山的“冻顶乌龙”闻名天下,“冻顶乌龙”产品供不应求,有价无市。随后,阿里山高山茶园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当越来越多的“物以稀为贵者”品尝着沁香宜人的“冻顶乌龙”时,台湾的阿里山在哭泣。高山的自然生态被破坏殆尽。在与阿里山遥遥相对的武夷山,“大红袍”为国宝级茶中极品,“大红袍”的产业化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人类是饕餮,和自然相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若从文化的“和谐开发”、“可持续有序开发”这两个层面上,来经营旅游产品,来呵护旅游品牌,来传播旅游文化的理念,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将会更加理性、有序规范得多。 旅游品牌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渗透、积累和传播,也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营销的关键环节。只有文化,才能成就“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何足奇,BENTOO跨越颠峰首席顾问。致力于白酒品牌文化品牌管理,本土营销模式的研究探索。 王值君,BENTOO跨越颠峰艺术顾问,四川省乐山师院工艺美术系教授,致力于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应用研究。 邮箱:benbenfiish@12.com 电话:028-85228577 66422299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