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中国酸奶“上海革命” 7 上页:第 1 页 上海酸奶消费,一本“便宜经” 其实,对于上海的成熟消费者而言,最实在的“促销”,莫过于产品本身的高质价低和物美价廉――这是永恒不变的消费真理,在上海消费者中更显得无比有效。对于品牌,上海消费者可能有更理性的认知,况且,上海的主要低温酸奶品牌竞争阵营,在2006年蒙牛酸奶的大举进攻之后,基本已经成形,光明、达能、蒙牛、味全、伊利,五大品牌撑起上海酸奶市场85%以上市场份额。在品牌差异化不大,品质同质化很高的背景下,精明的上海人,当然更关注价位。根据我们前面分析得到,主要酸奶销售规格集中在500-1000ML之间,且以1000ML为各品牌所主推(容易走量)。我们再根据下图,可以分析发现,此规格类型的酸奶价位普遍定在8元以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款1000ML左右的酸奶低于8元。而根据笔者参与的、即将上市的新酸奶产品定价报告显示,其整体新型生产成本投入,加上渠道、营销等各环节成本总和,将能支撑其零售价格定在8元以下,很显然,在这个敏感的价位区间,谁先占据主动,谁将更有机会。而现在,各大品牌没有主动出击,安于现状,谁也不愿搅了现在的好局,此背景下,有充分准备、零售价低于8元的新上市产品,必将大有作为。当然,价格优势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转为价格劣势――太低的价格总会让人误以为是低档货,.这也是为何达能与味全是酸奶高档品牌的原因,它们的价位是最高的! 上海人:“刁、精、稳” “刁、精、稳”,这三个字,更能贴切表达上海酸奶市场的消费现状。在对上海的十个区进行的系统深入调查、并对上百个消费者的访谈之后,我们发现,上海人的酸奶消费习惯,确实即刁又精还很稳。而这,恰恰是一种成熟、具有消费领袖特色的表现。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刁”?――对酸奶太挑剔 上海是中国酸奶市场的消费重地,与其它地区消费者存在着很大消费观念差异,消费者非常成熟,经过多年的酸奶消费过程和厂家品牌宣传教育,已经对酸奶的品质、品牌、口味等都有了很“刁”的消费观念,对各种规格酸奶的认知极其理性,这种理性消费观念,并非普通酸奶品牌所能左右。首先,喝酸奶必须是名牌,然后,酸奶要即好喝又新鲜。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精”?――对价格太敏感 都知道,上海人聪明,更精明。上海人做生意是出了名的精。上海人买酸奶同样表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精明。其精明则主要体现在对价格的敏感上,其它地区消费者可能还停留在对品牌概念、广告传播、包装或新品等的诸多关注,而上海消费者已经是在各大知名品牌的相同规格中,挑选价位更低的产品,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除了品牌,就是品质,然后是价格。而各大品牌的品质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所以价位成了主要购买考虑因素。这是一种典型的酸奶消费成熟表现。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稳”?――对品牌很忠诚 上海消费者注重价格,但不是唯一,因为他们对品牌很忠诚。很多上海人十几年都只喝光明牛奶,这就是本地优势,拥有巨大的忠诚消费市场。更难能可贵的是,消费者的成熟与理性,让他们知道光明确实更新鲜,除了达能,主力品牌中几乎没有其它能与之在新鲜度上相抗衡,也均没有形成上海本地生产化。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很多年轻消费者更注重口味或营养,会选择达能或味全,这两大品牌现在都有较高忠诚度,也是高端品牌购买率最高的。而光明06年新上市的新健能高档酸奶品牌,也是剑指高端消费人群。蒙牛酸奶则显然不是高端定位,走得是平民路线,价位比光明更低――能吸引平民消费者;口感偏绸――能吸引年轻消费者,偏爱很绸的酸奶味感。综观主力品牌,上海消费者忠诚度普遍较高品牌,主要集中在,光明、达能、蒙牛与味全这四大品牌。然后就是伊利等销量不甚理想品牌,其购买忠诚度普遍较低,主要还是因其渠道、终端问题较大,无法形成巨大消费忠诚购买度。还有一些其它酸奶,比如像全佳、三岛等中低档品牌,则更多是针对低价购买的老百姓,而且捆绑买赠销售较多,品牌价值普遍不高,但也仍有较少消费忠诚度,主要是一些以价格为唯一购买衡量标准的消费群体。 酸奶渠道,“红旗飘飘” 上海酸奶市场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其渠道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其渠道的不断成熟,才有了消费者的持续成长,最后加上新产品的不断跟进,催熟整个酸奶市场。 上海酸奶市场的销售渠道,主要可以分成四大块面,第一,全球性KA,即我们说的GKA,比如家乐福,沃尔玛。第二,全国性KA,即我们说的LKA,比如好又多,大润发,第三,地区性SM中超店,比如农工商、华联吉买盛等。第四,便利店,如好德,可的,良友金伴等。低温酸奶需要的冷链和冷柜高档要求,造成了低温酸奶必须也只能在这四大主要渠道进行销售,而其它渠道则鲜有高档的冷链储存系统。 另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酸奶渠道,即餐饮系统,这类终端一般有大型冷柜,但在笔者调查上海近八个主要区域的餐饮渠道中,很少有酸奶产品销售,即使有,也多为不知名小品牌,和不走流通专走餐饮的特殊酸奶品牌。主力品牌对餐饮渠道的不够重视,缘于KA等现代渠道的销量远远高于餐饮渠道,但是,只要策略与执行得力,餐饮渠道开发还是大有可为。 在对上海的十个区近百个终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GKA和LKA,消费者平均每周至少进入一至两次;在SM中超渠道,消费者平均每周进入三至四次;在便利连锁店渠道,消费者一般每天进入三次左右。这三类渠道的销量对比中,每月销量最多的明显是KA渠道,它几乎构成了每月的三大渠道酸奶销量超过80%的份额。而中超占了15%左右,便利店则只占了5%左右。到便利店购买的酸奶品种或规格,大部分集中在100-250ML的酸奶,而在KA则主要销售1000ML-2000ML的酸奶,销量巨大,中超则是一种KA酸奶销售的有力社区消费补充。 酸奶的月销量是以吨位计算,毫无疑问,KA系统的大容量包装酸奶销量是最可观的,这个渠道系统里都是销售1000-2000ML的酸奶品种(我们曾做过推算,光明等主力品牌的月均总体销量,保守保计,能销售600-700吨左右) 下图中,红色即代表已进入的渠道系统,未标色或只标一半则为未进入或只进入一半的渠道系统。 再看酸奶终端:“成熟”与“幼稚” 酸奶是一个成熟的品类,在不同的渠道有着不同的终端表现,往往按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进行打分是行不通的。我们根据不同的渠道来进行不同的表现区分。 在GKA和LKA,这两大KA渠道的酸奶终端表现,与两点有关,第一,与终端店的自身销售政策有关;第二,与企业的销售策略有关。在很多KA,比如上海沃尔玛,根本就不准厂家在终端进行常规的宣传表现,必须完全按照其店内总体规定的终端表现行安排,这就限制了酸奶品牌的宣传,使其无法在KA进行终端的表现或大力传播,往往只能是抢占最好的终端冷链陈列面,由消费者自行定夺。于此,也快速催生了在各类KA渠道里,酸奶的导购员迅速增加的现象,比如蒙牛,在很多店内竟能发现四个导购,早晚两班各两位导购,由此可见蒙牛市场进攻策略的与众不同,其市场进攻的魄力非常之大。 可以说,在上海KA,各品牌酸奶市场已经将战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充分体现了KA渠道的终端导购系统与消费习惯的成熟。导购员,几乎成了各品牌在KA渠道里的最佳终端传播表现,往往比传统的物料宣传更具“杀伤力”。 在大型KA卖场内,光明、蒙牛、达能等都有很好的导购员进行现场促销。而在中超和便利店,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调查发现,这两类渠道基本很少有导购,特别是便利店是不可能有导购的,全上海有几千家便利连锁店,安排导购是行不通的。而厂家在中超渠道,也因为导购员成本过高,与产品销量不成正比而一般放弃在中超设立导购员,除了部分的中超和便利店有终端分众视频广告外,大部分还是无明显的终端宣传表现,主要依靠抢占良好终端陈列面,甚至连小型POP海报等物料也很难见到。 除了KA卖场的宣传与消费成熟,在其它渠道,低温酸奶终端争夺却又显得很“幼稚”,这造成终端销量的极不平衡,在整体竞争白热化的态势下,中超与便利店却仍依赖于自然销售,这也造成了这两个渠道的月均整体销量只占较少比例。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