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了解王安石变法,大规模公司变革就会显得准备不足(上) 7 上页:第 1 页 三、王安石:大有作为的时机,正在今日!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为国家增加收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变法前一年(1068年)三月,宋神宗对大臣文彦博(62岁)等人说:“当今管理财政是最紧急的事务,养兵守备边防,国库不可不丰盈,大臣应该共同留意节约用度。” 四月,宋神宗问王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故,大体上获得太平,是用的什么治道呢?” 此一问最能体现宋神宗的心境。北宗始于960年,到宋神宗问这话的时候已经立国109年,宋神宗想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用什么“治道”葆有了大宋的百年基业,他要总结历史经验,他对眼下准备实施的变法还不是很有底。 王安石感到此一问意义重大,因此专门写了一个奏章,其中提到: 对于管理财政,大抵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虽然俭朴节约而老百姓并不富裕,虽然勤勉忧劳而国家并不强盛。 仰赖不是夷狄(指辽和西夏)昌盛的时期,又没有连年水灾、旱灾的忧患,所以天下能平安无事,超过了百年,虽说是人事,也是由于上天的保佑。但是陛下不能不知道:天助之不可常,人事之不可急于求成,则大有作为的时机,正在今日! 王安石的意思很明白,国家财政困难,光靠“节流”是行不通的,必须“开源”,而“开源”的办法就是实行以经济为中心的改革。王安石的奏书很有煽动性,说“大有作为的时机,正在今日!” 必须注意到一点,宋神宗下定决心变法,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实的逼迫(国家太穷了);二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游说和鼓动。这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不同,秦孝公自己有坚定的意志,是改革的发动机,也是改革真正的领导者。 王安石要求变法,并且认为应该马上实施。事实上,早在十年前(1059年),王安石就给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上过《万言书》,申明了他的改革主张和方略。 他说:“现在天下财力一天比一天穷困,社会风俗也因此一天比一天坏,其原因在于不效法先王之政的缘故。” 这个话没有任何改革的意味,甚至是司马光们最欢喜的,因为对保守派来说,“法先王之政”是他们的圣经。儒家一向习惯于“向后看”,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夏、商、周三朝是儒家心中的伊甸园,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这些“半信史”的时代去,这也是后世儒家最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说完“法先王之政”后,接下去的话,非常突兀,风向大变。他说:“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王安石的意思是,“法先王之政”作为原则没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法”什么?他明确指出,只是“法其意而已”!他进一步解释说:“法其意,那么我所主张的改革,就不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让普天下的议论风起云涌。”就这一段话来看,王安石是讲究策略的,他要把变法藏在“法先王之政”的大帽子下面,目的是瓦解必然会出现的反对力量,使之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策略很像《普华永道论变革型领导力》中所说的“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变革,既要单刀直入,又要以迂为直。” 王安石这些人之所以不是“腐儒”,就在于他们有“现实感”,无论是在学术上、文学上还是政治生活中,他们都有自己的“兵法”。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能打仗,就在于这种“兵法”是一以贯之的。当今世界发生战争,如果某一个国家任命一个哲学家当总司令,一定会成为所有媒体的头条新闻,但在古代,这是可行的,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就财政问题,王安石说:“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这段话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国家财力之所以困乏,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理财办法。而且,王安石很肯定地说,自古以来的“治世”,没有哪一个会在经济问题上伤透脑筋,经济问题是“小儿科”,现在国家为经济问题大大地烦恼,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我王安石一变法,经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王安石跟宋神宗说话的口吻让人想起罗伯特·清崎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这本倡导“财商”教育的书说:“之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为了财富奋斗终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真正学习到关于金钱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最后的结论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