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了解王安石变法,大规模公司变革就会显得准备不足(上) 7 上页:第 2 页 四、司马光并不反对变法,他反对的只是“王安石式的变法” 跟王安石完全不同,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变法前后,宋神宗经常把司马光叫去,让他讲《资治通鉴》。 有一次,宋神宗问司马光:“汉王朝常守萧何法,不变可乎?” 司马光说:“何只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这一段对话,至少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宋神宗拿不定主意,跟改革派接触多了,就觉得变法势在必行;跟保守派接触多了,也会觉得变法疑虑重重。前面说过,宋神宗只有22岁。他的年龄、学识、政治经验,都决定了他很难作出抉择,而又必须作出抉择。宋神宗不像秦孝公那样“一意孤行”,秦孝公从来不怀疑变法的必要性,他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山(崤山)东六国有许多曾经励行变法,当时国际社会有一种“变法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只是顺应国际潮流,加入变法阵营,而宋神宗没有这种国际背景。 第二,司马光的“纯儒”观点实在触目惊心,如果按现代观念来看,司马光纯粹是胡说八道。宋神宗问起一千多年前“萧规曹随”的往事,司马光没有去分析历史形态据以发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得出一个让现代人看不懂的古怪结论:如果夏、商、周三个王朝,能够保守(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的“法”,就可以一直延续到现在,真正做到“万世一系”。这种结论的得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司马光的脑子实在僵化,二是他有意欺哄宋神宗是个小年轻。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历史学家司马光并非没有“现实感”,说司马光反对变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反对的只是“王安石式的变法”。 约在王安石变法前八年(1061年),司马光任谏官,给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了不少奏疏。其中《上仁宗论致治之道有三》中说:“臣闻致治之道无他,有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司马光在这篇奏疏中特别指出当时的弊端:“臣窃见国家所以御群臣之道,累日月以进秩,循资望而授任。苟日月积久,则不择其人之贤愚而置高位;资望相值,则不问其人之能否而居重职。”(参[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这一段话反映的情况,我们很熟悉,就是用人不问能力,只管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慢慢熬,年龄大了,工龄长了,不分贤愚能力,统一评职称、加工资。关于这方面的弊端,司马光是坚决要求改革的。 改革必须先从人事方面着手,而且唯有人事改革才是根本性的改革,这是司马光变法的基本思想。从这种观念出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安石主张的单纯经济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上仁宗五规》这一篇奏疏中,司马光发起了牢骚,原因是“人事改革”与“经济改革”相比较,主张人事改革的人会显得太宏观,太不切实际,太“迂阔”。打一个比方,现在有一个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肚子疼得要死。这种时候,马上灌肥皂水让病人呕吐是最有效的,而司马光式的主张则教你要强身健体,滋阴补肾,注意饮食卫生,当然听起来好像很消极。拿现在公司的情况来比方,假如有一个公司,财政上遇到很大的危机。这时,有一个人(王安石)向老总提出如何增加销售额,如何改善公司的经济处境,另一个人(司马光)跟老总说,现在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这才是公司的百年大计。那么,司马光这种人很容易被认为“不着调”。 司马光自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奏疏中说:“我私下以为,国家之事,言其大者、远者,则无目前朝夕之益,陷于迂阔;言其小者,近者,则丛杂委琐,失于苛细。我日夜惶恐,口与心谋,经过好长时间,才最后作出决定:与其受苛细之责,不若取迂阔之讥。” 司马光的意思,我完全了解目前国家面临的困难,但我的“理念”是不会改变的,我也知道,我的“理念”必然会让我遭受“迂阔”的评价,但是我认了。司马光这话说的厉害,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对王安石代表的改革派反戈一击,骂他们“失于苛细”。反正里里外外的话,司马光都说完了,《资治通鉴》的作者就是这个水平。 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以及后来的“一波三折”,跟王安石、司马光的个性很有关系,两个人都是犟脾气,王安石的外号“拗相公”,司马光的外号“司马牛”,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主。王安石更有意思,他个人的卫生习惯一塌糊涂,基本上达到几个月不洗脸,不洗衣服的程度。以前看一份报纸上讲,南京江浦有个老和尚,几十年不洗澡,可身上还散发着香味,不知道王安石有没有这个特异功能。事实上,王安石的邋遢,招致他人严重的人身攻击。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向看不惯王安石。他写了一篇著名的《辨奸论》,其中说到:脸脏了就要洗,衣服脏了也要洗,这是人之常情。但王安石不是这样,穿着奴隶、囚犯一样的衣服,吃猪狗才吃的食物,而口谈《诗经》、《尚书》,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苏洵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是大奸臣。) 有必要对司马光的谋国思想作一详细了解,司马光《上仁宗五规》中的“五规”是指: 1. 保业(国君负有永保国家基业的责任) 2. 惜时(抓住当前承平的时机,力争有所作为) 3. 远谋(深谋远虑) 4. 重微(重视细节) 5. 务实 应该说司马光所论,关于理念的成份多,关于操作的成份少。谈理念会让人有一种感觉,理念都对,内心也受到相当的震动,但说完、听完以后,明天要从哪儿着手,明天要首先干什么,不清楚。这也是儒家思想不可能在变法中起领导作用的原因。 就司马光的观念来说,王安石的做法是力争“朝夕之益”,宋神宗跟着王安石的想法走,那么在宋神宗是“求治太急”,在王安石则是“蛮干”。 对当前国家的财政问题,司马光也自有主张。这种主张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分析,司马光说:“国用不足,在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也就是说,国家用度太多,而且这些用度有许多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方面包括皇帝的赏赐没有节制;皇室经过一百多年的繁洐,人口众多,就像以前的国有企业,时间长了,退休职工太多,企业养不起了;当官的多,负责实际事务的官员少,享受待遇的官员多;军队的情况也是能打仗的少,但编制繁,吃空饷的多。 二是如何解决“国用不足”。司马光在《上神宗论体要》中说:“安民勿扰,使之自富,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何患财利之不丰哉!” 这是司马光最基本的经济思想,综合了传统儒家学说“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同时也包含着司马光对北宋国体的一种根本判断:北宋的国体不能支撑大规模的变法。为什么?因为“吏缘为奸”,各级官吏会借变法之机“生事”,从而使变法在执行层次走向反面。 因此,与其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如说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悲观论者。他对人事问题的关注和透彻理解,使他对变法没有信心。在他看来,即使变法的目的最好,但变法最终要靠广大官吏去实施,而官吏会对变法的初衷和制度加以扭曲。 司马光是历史学家,对人事问题的了解要比王安石深切的多。事实上,看过《资治通鉴》的人都会有一种印象,中国的人事问题实在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往往会把一桩美好的事业带进漩涡。司马光对变法“人事方面”的种种担心或预测,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比他最大胆的想象还要严重得多。 吕惠卿当时是王安石最信任的改革派成员,比王安石小11岁,王安石对他非常欣赏,提拔他,重用他。吕惠卿当时声望很高,朝野许多人吹捧王安石是孔子,吕惠卿是颜子(颜回)。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青苗法是让农民以田里的青苗作为抵押,向政府支借小额贷款。青苗法有一个重要原则:农民自愿请贷。但是,吕惠卿后来把“自愿请贷”改为“强制发放”,而且有硬性的指标,你不想贷也不行,因为政府要收取贷款的高利率,最后必然的结果是“上下骚动”。 另外,吕惠卿的个人操守也大有问题,他任用亲信,打击其他改革派成员,尤其到后来,“凡可以害王安石者无不为”、“朝廷纲纪几于烦紊”,原因是他想取王安石而代之。吕惠卿个人欲望大发作,在他看来,仕途和权力比变法重要得多,这就不能不使变法走向人事纷争的漩涡。 司马光对吕惠卿看得很透,王安石变法那一年,宋神宗跟司马光有一段对话: 神宗又问:“王安石怎么样?” 司马光说:“有人说王安石奸邪,则毁谤太过分,只是不晓事理,又执拗罢了。” 神宗就一一询问群臣,问到吕惠卿,司马光说:“吕惠卿逢迎弄巧,不是佳士,使王安石在天下蒙受诽谤的,是吕惠卿。最近不依正常次序加以进用,太不合人心。” 神宗说:“吕惠卿应对聪明,口才甚好,也似美才。” 司马光说:“江充如果没有才能,靠什么使人主动心。” 江充是西汉人,得到汉武帝的信用。在汉武帝晚年,江充害怕太子即位对自己不利,于是一手制造了“太子巫蛊案”,大概的意思是说太子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早死。后太子起兵杀江充,太子最终也兵败被杀。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明白过来,太子是被冤枉的,于是又把江充一家灭族。 不要说年轻的宋神宗没有能力识别吕惠卿,连王安石也不能。司马光在这一段对话中还提示了一条用人的法则:“凡有才智之人,必须有忠直之士从旁节制,这是英明君主用人的方法。”因为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而且有才的人一旦作恶,比没有才的人危害更大。司马光对人才的理想是“德才兼备”,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德与才不能兼备一身,于是就需要把“有才无德”之人与“有德无才”之人配合使用,构成一个小的组合。 对人事复杂性的顾虑,或者说是一种“本质上的悲观”,使司马光对任何急进的变法都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他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实在担心,现在的北宋帝国,虽然是一座四面风雨的“破房子”,但像王安石这样蛮干,恐怕“破房子”就要倒了,北宋帝国就无所安身了。 节选自作者新著《蝴蝶成长战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joinen@18.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