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卡斯特:一个经典的新闻营销范例 7 上页:第 1 页 不断报料的新闻事件 从那以后,在前期影响力的铺垫下,卡斯特的新闻效应持续到2006年4月6日,然后随着卡斯特内部矛盾的不断升级直至激化而爆发。 2006年4月6日,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法国卡斯特集团与北京东海鑫业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将在中国上市法国卡斯特原装葡萄酒。有媒体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卡斯特总裁马克"奥利维叶接过东海鑫业董事长李伟革签约文本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而李伟革却略显庄重。”这一举动掀起了行业波澜。 2006年7月21日,地点:北京金悦饭店。 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副主席米格·巴鲁在接受中国多家酒业权威媒体以及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的专访时指出,与东海鑫业合作以后,卡斯特在中国的市场拓展让人很满意,他们感到决策是正确的。当时东海鑫业的身份是:卡斯特在中国的唯一战略推广商。 2006年12月27日,地点:广州凤凰城。 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从深圳传出一份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副主席米格"巴鲁签名的公告称,卡斯特在深圳成立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法国卡斯特在中国内地的全部葡萄酒业务。再清楚不过的是,李伟革被置于管理之下。这无疑是法国卡斯特集团在中国区的一件大事,但给中国葡萄酒业也带来了一次地震。 2007年1月9日,地点:北京。 还没有从与卡斯特合作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的东海鑫业,显然被陈光的举动激怒了,随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强力宣称:“如果深圳卡斯特将原装的卡斯特品牌的葡萄酒引进中国销售,我们就将诉诸法律。” 矛盾的骤然升级,让行业始料不及,但也给媒体注入了兴奋剂。 2007年5月22日,地点:广州白天鹅宾馆。 法国卡斯特集团第二号人物——集团副主席米格·巴鲁访问其中国的分支机构,并与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座谈。巴鲁说:深圳卡斯特自2007年1月1日正式营业以来,短短五个月时间,进口瓶装成品酒已达180多万瓶,足以证明其中国战略第一阶段运作的正确性和成功性,虽然与合作伙伴中间存在一些杂音或不同的看法,但毕竟都是一些经营利益的竞争与分配而已,都不足以影响卡斯特中国战略的实现,更不足以影响其分支机构深圳卡斯特的运营与市场推进。 巴鲁此行被媒体称为为中国战略全面提速的“清障行动”,那么谁是障碍? 2007年10月,地点:北京。 东海鑫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放代表国际部总裁杜宪·阿朵夫亲自公布,东海鑫业是卡斯特品牌的中国唯一战略推广商和总经销商,负责卡斯特品牌葡萄酒在中国的品牌推广事宜,而深圳卡斯特则以卡斯特中国分公司的名义和卡聂高合作成立香港卡斯特聂高公司,经营卡斯特除卡斯特品牌之外的酒类业务。 之后,深圳卡斯特也在媒体出示了皮尔·卡斯特的亲笔签名的《关于法国卡斯特集团的若干声明》,除了认证其中国机构的合法性、业务关系之外,还特别强调,“2007年12月31日后,凡库存有卡斯特品牌系列这款酒的中国客户,可以继续销售,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与之前东海鑫业“从2007年12月31日后,未经东海鑫业授权,除此之外所有公司均无权销售卡斯特牌葡萄酒”的说法似乎并不一致,看似已经澄清的“真相”,其实另有诸多玄机。 2007年10月 13 日,法国卡斯特在广州凤凰城日内瓦厅举行了记者发布会。法国卡斯特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再次调整战略重组了在中国的经营机构。由卡聂高国际(香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控股公司分别占有50%股权的新的在华机构——香港卡斯特聂高酒业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并同时在北京、广州、南京三个重要城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给爱好卡斯特葡萄酒的朋友。这一举动,标志着卡斯特在中国的运营战略将有新的转变。 媒体的眼睛是雪亮的,直至今天,说不清道不明的“真相”都一直在媒体的扫描范围之内。不难想象,在众多媒体的“威逼堵抢”之下,卡斯特想不红都难!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