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二:“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 7 上页:第 1 页 第三种理论:原理迁移说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这是此原理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分成两组。让他们练习用镖枪投水下的靶子。给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折射原理;不给另一组学生解释,让他们从尝试中获得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教过和未教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也就是说,在开始的测验中,理论对于练习似乎没有起作用,因为所有学生必须学会运镖枪,理论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接着改变条件,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两组的差异便明显地表现出来。没有解释折射原理的学生,极度混乱,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靶时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靶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 贾德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说: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迅速地解决新问题。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情境中产生迁移。讲师在授课时,有无这样的体会呢?你要把原理讲清楚,这样学员才记忆深刻,最好在学完原理后,马上就练习,让学员在练习时犯错误,这样学员记忆更深刻。 第四种理论:练习可有助于学习迁移 哈洛在1949年研究时,用猴子做实验,发现了练习的迁移效果。他在猴子面前放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立体三角形。在立方体下藏着葡萄干,以葡萄干为强化物。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在立体三角形下。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立即给它类似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另一为黑。它必须解决新的辨别问题。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呈现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辨别课题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 讲师在授课时,无论你说得多清楚,无论学员的水平多高,学员不练习就能掌握课程内容,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学员就一个主题的练习,可以对相关主题的学习产生帮助。因此讲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在前面安排的练习多一些,练习充分一些,后面类似的内容,学员掌握起来就快一些。但如果前面的课程内容太难,学员也很难练出效果来,于是讲师要有意识地降低前面课程内容的难度,让学员练习,学员成功的多,成就感大,后面加大难度,他们犯了一些错误,也是可以接受的了。 综上所述,讲师在授课时,举例、做活动、搞角色扮演,这些授课技巧,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求这些技巧和授课内容有密切联系,学员才能完成学习迁移。你让学员从销售水杯,来引申到销售空调,这是符合相同要素法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你让学员站在8米的高处,来引申到工作中如何,那就是扯淡了。在课程中,讲师要把原理尽量阐述清楚,最好是把原理让大家来练习,这样才记忆深刻,才能完成学习迁移,才能真正影响学员的工作。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