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过冬”所必需的三大战略 7 上页:第 1 页 第二、要“调整”,而非“削减” 一提到“过冬”,多数人会想到“减”法。就是:削减成本,削减预算,削减人员,削减工资,甚至削减出差次数,等等。 然而,笔者的观点是:面对“过冬”,我们要做的是“调整”,而非“削减”。 “削减”只能确保你勉强活命,不能让你绝地反击;而积极的“调整”,却能够让你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甚至让你反败为胜。 这就像一个人下岗了,下一步他到底拼命的找工作?还是拼命的节约开支并天天对着墙哭泣?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调整”到底调整什么呢?如何调整呢?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此简单提三点: 1、产业结构调整 这是指在你的业务领域里进行大的调整。比如:不同品类的调整、价值链的调整、赢利模式的调整等。 早在2001年,笔者在伊利做战略总监时,一家国际型咨询公司对伊利集团提出了一项“削减”建议:坎掉奶粉业务,着力发展液体奶业务。它们的一个资深顾问还拿出100多页的PPT文件来试图说服我们“坎掉奶粉业务是正确的”。 当时,笔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们的提议,并反驳了他们的观点。 因为,当时笔者明确知道,伊利集团继续投资奶粉并不存在“投资选择”失误,只是奶粉业务需要调整而已。 经过激烈的争论,伊利集团的高管们终于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并同意我们继续调整奶粉业务。这多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但也同时施加了压力。因为,我们必需限期拿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后来,我们的调整方案大致为:坎掉奶粉业务里的工业粉加工,进一步向消费型奶粉集中,甚至向婴幼儿奶粉集中,兴建国内最先进的奶粉生产基地,并对原奶的质量、物流管理、市场覆盖等方面提出详细的要求和建议。 提交方案后,伊利集团董事会通过多次听取和评估,同意了我们的方案,并放弃了“削减”选择了“调整”。 时至今日,事实充分证明,当时选择“调整”是多么正确的决策。伊利奶粉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伊利集团第二大业务,并成为整个集团最能赚钱的业务。 因此,笔者在此进一步重申:面对危机的时候,面对困难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有个正确的态度,不要总想“削减”,而应该想着“调整”,并在积极的“调整”中寻找持续发展的机会。 2、产品结构调整 一提到产品结构调整,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削减成本。因此,现在书店里,降低成本方面的书已经占满了货架。 然而,笔者所强调的是:产品结构调整一定要面向消费者需求,而不是面向企业成本。如果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产品可能不但不削减成本,反而要提高成本。 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消费者的需求自然会发生变化。尤其,产品单价相对较高的产品,需求的波动可能会更加明显。 那么,在这样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行为惊慌失措的时刻,我们到底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呢? 大部分企业会想到:推出更加便宜的产品。 然而,笔者恰恰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办法,更是一种营销陷阱。 我们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时,一定要认清消费者的需求到底是暂时性“休克”,还是因为经济衰退而永久性“消失”。如果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会陷入“推出更加便宜产品”的陷阱。 众所周知,自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物价显著上涨,在很多品类上也出现了消费者需求突然消失的现象。 当时,我们就做过跟踪研究,到底这种消失是一种永久性“消失”,还是暂时性“休克”。结果,即便价格后来继续上涨,不少品类的消费者仍然回到了原来的产品上,真正流失的消费者却非常少。尤其,快速消费品更是如此。 因此,产品结构调整,一定是消费者导向的,而不是成本导向的。如果你实在需要坎掉一些产品,坎掉的原则应该是消费者的需求占有率和利润贡献率。即:你应该优先坎掉那些消费者平时都不怎么在乎的、利润贡献也很低的产品。 当然了,产品结构调整也要考虑与物流体系的匹配,“零库存”、“快周转”也是在萧条时期值得关注的要点。 3、费用结构调整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企业对费用结构又是如何调整的呢? 大概是这么做的:坎掉调研预算,减少媒体投放,停止公关活动以及赞助活动,控制促销开支,辞退导购人员,降低员工工资,等等。 从表面上看,这么做非常合理,给企业节省了不少费用,因此而营销副总或营销总监们也许赢得老板的赞赏。 然而,笔者认为,这又是一种错误的决策和营销陷阱。 早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了罕见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几乎所有企业都因此陷入困境。于是,也几乎所有企业都削减开支,保守面对这次经济动荡。然而,当时有一个品牌却没有这么做,他们反而继续维持了原有的营销费用投入,确保品牌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这个品牌就是可口可乐。 后来,其历任全球CMO塞尔希奥·齐曼回顾这个事件的时候说:当人们困惑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正是你来指导人们的大好时机;你的大多竞争对手可能都会削减开支,这就给了你一个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因此,市场动荡时,你应该继续你的投资。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挖掘一些营销上的真知灼见,当你调整费用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不要一味的想着“如何减掉费用”,而应该想想“如何合理使用”。 2008年9月底,我给一家企业做营销培训。当时,正赶上“三聚氰安”事件。那个企业的一位策划部经理问我:“在这三聚氰安事件中,伊利和蒙牛的产品也都被曝光了,他们是否该停播广告了?”我说“不该停”。理由很简单:第一,播出的产品并没有被曝光,况且广电总局也没有下禁播令;第二,在危机面前销声匿迹是营销的一个大忌,如果他们停播广告,就让他们的局势变得更加被动。 营销是一门认知之战,也是机会之战。营销费用恰恰是这个战争所必需的弹药。那么,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当你的所有竞争对手都与消费者疏远的时候,都在减少费用投入的时候,给你提供机会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呢?难道把“弹药”收起来,和他们同一个方向跑吗? 不过,需要及时提醒的是,笔者不是鼓动大家在经济萧条期“乱花钱”,笔者的真正意图是:越是市场动荡的时候,越不能轻易削减你的营销费用,越不能轻易离开你的消费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