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经济危机,更是产业危机 7 上页:第 1 页 二、中国企业从前成功的两个模式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前很多由国营企业掌握的行业和市场机会,以前很多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逐步地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唤醒,中国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空白点。中国的各个行业,就象爆米花一样,突然爆炸开来,从一个米花,突然爆出千万个小米花出来。 这个爆米花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爆到了现在。 而这每一个米花,其实就是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就是一个行业。从80年代的物品短缺,那时侯是生产什么,什么就好卖;到90年代中国家电的突然爆发,饮料、电脑、保健品、服装、牛奶的爆发等等,可以说,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数得出来的大品牌(后发的行业除外),几乎都是在90年代奠定其江湖地位的。 到了20世纪头几年,房地产、汽车、网络、游戏、新媒体等等行业再次爆炸开来,又形成无数的新兴行业。 可以说,“机会主义模式”,就是抓住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先机和每一个空白点,寻求由于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机遇。 这种空白点主要包括三种: 其一,是新行业的空白点。新行业的空白点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行业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或产品门类;另一种可能就是虽然这个行业已经存在,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率先来主打这个门类,它也可以算是新行业。 其二,区域空白点。很多的国际大品牌如可口可乐等,其主力市场几乎都在大中城市,而对于广大的乡镇市场,他们则鞭长莫及,这就给了非常可乐、娃哈哈、红桃K等众多中国企业一个机会,它们深入二三线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其三,是消费者需求空白点。中国市场上,还有一些消费者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样的需求空白点也是机会。近两年出现的音乐手机、移动硬盘、MP4、木糖醇等等,都是因为发现了消费者新的需求,所以才卖得大火特火。 中国企业在过去的30年中,成功的第二个模式是“低成本竞争”。 时至今日,正如本节开始所说的那样,“MADE IN CHINA”已经席卷全球。2004年12月的《商务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中国价格——美国产业最恐惧的四个字”的标题。这篇封面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出口产品依靠其低廉的价格已经让美国传统制造业全面萎缩。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也发生在欧洲和其他全世界的所有地方。“中国制造”正以它势不可挡的气势横扫全球。然而,在“中国制造”风行世界的背后,我们却要看到,这些“中国制造”的身上,都贴着一张“低成本竞争”的标签。 首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中国制造业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30%,工资水平在过去10年大约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30/1,是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10/1。这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拥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其次,是低效益使用中国的资源。 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稀缺的土地、矿产和饮用水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众所周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以重工业为导向的政策背后,是对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大规模低效利用。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面临内部体制变革与外部国际竞争的压力,政府和公众都迫切需要享受经济腾飞的成果,因此没有机会来重构增长的经济结构基础,在延续了促进工业化政策导向的同时,也默许了高能耗、粗放型生产模式的长期存在。 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政府基本上可以决定土地的使用价格。提供廉价土地使用权,是各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吸引外来投资的手段。导致长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支持高增长,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自然资源,仅靠这样的投入来支撑高增长,要保证高增长,在技术水平提升缓慢甚至不变的情况下,就必须不断增加投入的比重,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003年,中国每单位GDP的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 中国经济发展依赖的能源70%还是来自煤炭。每一美元的GDP产出,中国就要比别的国家多消耗3-4倍的能量。世界银行研究估计,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中国人生产力下降和医疗费用的增加为1700亿美元。 中国企业这样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企业不断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甚至2008年出现大范围企业倒闭潮的根本原因。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