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补非目录药品也需指导规范 编者按 《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配备使用的非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 本文中,作者对省级政府增补非目录药品的增补施行期、增补比例、增补品种的差异、增补品种的使用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且提出,国家有必要制定省级政府增补非目录药品的种类、数量、使用比例、报销比例等方面的指导原则和配套措施,以便能更好地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贯彻落实。作者的分析和意见对于各地相关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基层版)公布之后,省级政府增补非目录药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之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种类有所不同,发病率不同,一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难以照顾全国各地的情况。此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相关,对药物的配备使用也必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还是药品的最终使用者,对省级增补非目录药品这一举措都比较认可,但有些问题尚不明晰。本文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仅供参考。 增补施行期 《意见》提出,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省级政府可以增补非目录药品。那么这一“初期”会是多长时间呢?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长期性,结合国家计划于“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笔者认为,省级增补非目录药品的做法有可能长期存在,至少可能存在10年以上。 增补比例 以往省级政府对医保目录的调整权限为15%,但2004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录》有西药1027种、中成药823种,民族药47种,合计1897种,调整15%就是285种。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基层版)仅307种,增加15%仅46种,加起来仅353种。因此,增补比例少于15%似乎意义不大,不符合“不断优化品种数量,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用药需求”的初衷。 当然,增补比例也不可能太大。因为基本药物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况且国家还会出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因此,笔者推测,省级政府增补非目录药品的比例大概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量的15%~20%。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