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资市场操作与营销理论的批判研究(二) 7 上页:第 2 页 中国消费者对沟通的接受度 国外的广告是“双向”的,即广告不仅仅满足于传播过程的完成,更注重受众的反应, 我们看看国外的广告创作方式,就可以了解到国外的广告通常一下子看不明白,当我们进一步思索时,往往会心一笑,在这一笑中接受了传播者的观点,多么优雅多么高明的传播方式,可不幸的是中国的多数消费者却看不明白广告所包含的“高明”,直接地说中国的消费者根本不适应这种方式,他们获取广告的途径已经习惯了“被动”认知,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他们不厌其烦,唯恐避之不及,更不要说让他们主动地思考广告中的内涵。 再则就是,国内媒体信息拥塞,广告时段由30秒被截取成15秒,由15秒再被分割成5秒,已经没有机会给商家机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幽默,每个商家只能有一个机会,去吼一嗓子,接着就会有另外一个广告再吼一下。凸现自己唯一的方式的就是谁这一嗓子更洪亮更动听。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其他机会。 现实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酝酿情绪铺垫感觉去跟消费者沟通,因为还没等你把情绪预热,有可能消费者已经离开了。总之消费者只给了我们几秒钟时间,只能说一句话。你所能做的是竭尽全力把事情说清楚,除此之外你别无机会。 现实环境决定了,沟通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那么如果这些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沟通是否可以进行?中国的消费者面对你人情味十足的沟通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最好别沟通,因为这看起来就像是商家跟消费者商量,或者看起来象商家由于“底气不足”而讨好消费者,徒增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前面我们谈过,中国消费者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购物环境下,这决定了他们的每一次购买都是安全第一的。商家若以一种沟通商讨的语气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难免会产生疑虑。 “民众爱严峻的统治者,甚于爱乞怜的人,他们对绝对的主义,较之对不知如何使用的自由还要觉得满意,就像妇女的性情,对于受抽象理论的感动,决不能像敬羡一种优越的势力一样。”——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 这位成功谣言的煽动者,超级“大忽悠”,早已对普通民众有自己深刻的洞察。 国内多数的消费者多半属于“从众”消费,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沟通的语气与姿态注定了其不会象坚决的声音一样,使得从众者更安心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沟通是一种弱势的宣传。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570990455,电子邮件: yangjiangtao@12.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