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别让你自己成为企业形象的绊脚石(下)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式老板的人格局限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披露一批知名企业的发家史,多数是有资本原罪之嫌疑的,而近期以来黄光裕、张家岭的入狱,再次把公众的眼光吸引到企业家本人身上。 其实国内舆论有个不恰当的习惯,总是混淆“有钱人”和“企业家”的概念,把有钱人当成企业家来看待。这是个很深的误会。 有钱人说白了,就是有钱的商人,不管其公司做得再大,都只是商人而已,商人以逐利为天性,一切唯私利出发,无公益心可言。 企业家就不同了,企业家强调的是社会化意识,把企业看成是社会公民,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来取得公众的信任。这一点日本的企业家群体表现得非常出色,代表人物有稻盛和夫先生,他主张“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毕生身体力行,终于由创立初期的一间小公司起步,四十二年时间缔造出两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反照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屈指可数,并且都是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可谓倾举国之力才得到了这个资格。)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充满着为他人着想的思想,不忘谦虚和感谢,怀着一颗朴实的心,再加上脚踏实地努力的话,他的命运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深深地坚信这一点。” 商人公司的企业文化必然唯利是图,于是公司上下必然围绕着“赚钱”的目标,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结果,充斥投机之风。反映在外界的企业形象是不可靠的,不安全的——这是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 所以说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却无法诞生类似邻国三星一类令人尊敬的世界级手机厂商,甚至在政府资源介入的情况下,国内的手机企业充其量还只算是加工厂,缺乏手机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仅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政策优势来换取生存空间,产品品质普遍存在隐患。尤其是近两年“山寨”手机的盛行,更将中国手机制造商的尊严践踏得一干二净。想想当年的国产手机企业,夏新、熊猫、南方高科、科健等等,难道这些公司无法立足的原因只是缺资金、缺技术吗?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当中,有多少成分是真正出于为顾客负责并能贯彻到企业行为中来呢? 十年前的三星和我们现在的国产手机面临的窘境没什么两样:工厂不掌握手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企业盈利能力低下,五十年的僵化体制导致三星管理方面“疾病缠身”,行动迟缓。李健熙作为三星事业的掌门人,正是在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启动公司史上的“二次创业”计划。 面对着企业员工“三星是国内行业第一”的盲目优越感,以及企业创新意识短缺、积习难改的局面,李健熙为之苦恼不已,以至失眠。他通过对全球市场的调研发现,三星在整个手机行业代表着低价劣质的形象,如果不扭转这一局面,企业很难在二十一世界更加开放的全球化竞争中生存下来。 于是他以布道者的姿态,长期奔走于各地的分公司,经常一讲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宣导他的“新经营”观。他急切要求员工建立同一的危机意识:公司必须在两三年内就做好准备,这是三星跻身世界一流电子公司的最后机会。 在法兰克福演讲时,他甚至发表“除了妻子和儿女一切都要换”的论调,并要求公司管理层“今后质量方面应该是100%,数量可以完全不考虑”。这一要求的起因,是他在三星收购过来的一家原东德显像管企业中发现,因为质量问题,导致工厂存货堆积如山,而负责这个项目的集团管理人员的解释是为了维持工厂的最小产量——这就意味着尽管明知质量不合格,仍然不得不生产——并表示来年一定会将质量的考量比重从50%提高到60%。 发现自己一直苦心灌输的危机感和质量意识依然被员工视同耳边风,愤怒之中的李健熙随即要求,三星开始全面实施“停线”机制,即如果在生产流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整个生产线会被停下来,直到问题被解决,不管这个过程中损失有多大。 同时,他还下令在公司内部展开一场广泛的学习,针对企业库存管理、顾客服务、生产作业、新品开发、采购与物流、质量、营销From EMKT.com.cn与销售等环节,分别选择了一到三家全球一流公司作为模仿对象,比如电子业是索尼与松下,新品开发是摩托罗拉、索尼和3M,物流是玫琳凯等。 三星的崛起不是只言片语能够阐述清楚的,但是对照三星案例,对照李健熙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所付出的努力,我们的公司老板们真的无动于衷吗? 再联系起最近几年的毒牙膏、毒大米、毒牛奶事件,看似偶然之果,其中必有必然之因,这是企业界因缺失社会责任而导致的集体意义上的道德迷失,任涉事企业如何粉饰,无论是赞助奥运会也罢、高调发表公益广告也罢,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而已。 行文至此,我并无要你成为“道德完人”之意,只是向您描述建立企业形象的链条,那就是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以赢得外界信任作为唯一追求——企业形象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文化是将老板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全员中推行教化的结果——由于企业员工会遵循上行下效的法则,所以最终老板的经营理念会和老板的人格形象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如果老板的人格无法取信于人,企业形象也很难取信于人,即使花钱也无补于事,因为花钱可以买来利益,但是不可能买到信任。 由于中国市场化的资历尚浅,作为第一代的公司创始人很难摆脱“富翁”的习气,在人格方面普遍存在局限,对于企业的价值使命没有充分的认识,无法将个人的“良善之心”完善成恰当的经营理念,并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但是只要生存在市场化的土壤中,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如“男耕女织”般的自给自足,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与外界资源体之间发生合作与制约关系,这一切市场游戏规则的底线就是商业信用原则,没有信用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主流之外,成为不受欢迎的社会成员,而如欲获得坚强的公信力,舍我前面所建议的企业形象链条,还有其他途径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公司老板,如果你既能同意我关于“企业形象链条”的观点,又能正视自己的人格局限,但是很难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同时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局限成为企业形象的绊脚石,那么有没有变通之术呢? 答案是有。 你要是有探究历史的兴趣,就会发现很多智慧蕴藏在历史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发掘出来而已(相映成趣的是雕塑大师米盖朗吉罗谈及雕塑时说的,“不是我雕塑了它们,而是我把它们从石头里解放出来”。) 农民军起义领袖李自成改变不了自己身为农民的人格局限,即使黄袍加身,终究是短命的皇帝,不过项羽、刘邦这一对冤家看起来就有意思了。 同样作为领袖,项羽还是有人格魅力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当世公认的英雄,而且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评价项羽之最有力者——但是项羽最终还是败了,有谋士范增竟不能用,有红颜知己虞姬也未保全,兵败后不肯回江东忍辱偷生而自刎,成为千古遗恨。 和出身高贵的楚霸王项羽相比,刘邦怎么看都是一个流氓形象,狠毒起来六亲不认,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屡屡出尔反尔,无论多难听的字眼安在刘邦身上都不过分,因为均有史实为证。那么刘邦何以令“天下归心”呢? 刘邦做了皇帝,与群臣论及楚汉争霸的得失时,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就大业,主要是重用张良、韩信、萧何的缘故,可见其自知之明。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又抛了一出堪称经典的“功人功狗论”,可视为他领导智慧的高度概括:打猎过程中,追杀野兽的是狗,在后面发号施令指挥方向的却是人。武将冲锋陷阵,只是功狗,而萧何运筹帷幄,则是功人。 了解历史才明白,其实刘邦完全是幕后老板,通过“功人”直接管理“功狗”,从而收抚人心,布置得当。比如当年刘邦看不起韩信,以至韩信愤然不辞而别,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由于萧何的慧眼识才以及为刘邦招募人才的责任感,所以将同时代的“用兵第一人”韩信收归刘邦所用。 刘邦重用几个顶级人才,把“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塑造成集团的形象榜样,文武之士在这三人的直接任用下莫不全心效力,这样深沉的心机又岂是鲁莽如项羽所能匹敌? 福建首富陈发树小学四年级辍学,1987年在厦门经营日用杂货起家,2007年以180亿元个人财富名列胡润百富榜第29位。2008年,48岁的陈发树正式邀请有“中国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担任其事业下福建新华都集团总裁,使新华都的企业形象立即为之提振,仅仅因为唐骏的光环,新华都竟一夜成名,而陈发树于是被舆论评价为未来的“中国首富”。这其实只是暂时的效应,相信凭借唐骏的资历和强势的个人形象,会不断给新华都更实质的改变,比如使企业对外界人才更具吸引力、通过为新华都建立适合的战略战术将企业导入更高层面的运营等等。 陈发树的如此决策,如果将其作为刘邦用人智慧的现代版,不知你是否能欣然同意? 然而,或许你开始有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苦恼,于是另给你一个建议,足兹借鉴的还有我国政府常用于宣传的方法——推广基层榜样,因为与顶级人才相比,基层榜样更具亲切感,前提是这个榜样能够为你形象的阐述某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恰好是你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 我们熟悉的基层榜样有雷锋、时传祥、李素丽、焦裕禄、张海迪等等,这些人都有着很普通的身份,但是他们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对于塑造社会风气有示范之用,才被推广为全国的典型。 有些粗放式管理的公司为了衡量员工的工作价值,喜欢采取类似绩效考核的激励政策,对销售人员放松执行过程,注重业绩结果,奖励销售标兵,却常常导致企业人心涣散、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努力方向,因为对于多数行业的公司而言,业绩的增长与否,销售一线人员甚至都不算是关键因素,比如产品研发是否适合市场需求、定价是否符合竞争策略、宣传企划有无销售力等上游条件岂是销售一线人员所能左右的?长此以往的后果是除了掩盖营销管理的漏洞之外,在企业中营造出浮躁空虚的文化氛围。 同样是激励的方式,根据企业经营期间的重点不同,比如在倡导客户服务精神、品质监控精神、快速反应精神、守信守时精神等等,通过前期的文化宣导、结合培训以及竞赛评选机制,从员工中推举出相应最具威信的榜样,发起向榜样模范学习的行动,只要精神提炼宣传准确、过程公平透明、激励方案鼓舞人心,必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中树立进步的集体价值观,进而对企业形象产生实质性的改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