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冷年主要中国空调企业优劣势比较 7 上页:第 2 页 老牌新科 当变频空调的春天真的来临时,作为当年与海信并称国内变频空调市场“两虎将”的新科,应该高兴,还是郁闷呢? 在国内空调业,市场起步与海尔、美的等元老级企业保持同步,产业规模化则领先于志高、奥克斯等企业,新科在行业经验、市场规模、营销网络、产品研发等多个环节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特别在变频空调上,新科与海信先后围绕知识普及、概念推广、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环节展开过一系列布局,成为阶段性支撑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当年,新科曾一举跻身空调业四强,发展前景全面看涨。 不过,上述优势资源并未在此后的市场洗牌和重组中成为推动新科空调“愈战愈勇”的底气。相反,由于缺乏在营销体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建设性力量以及长期以来模糊不清的考核激励机制,再加上来自外部同行的强势挑战,新科空调的发展步入了慢增长通道。 在一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比产品、比价格向综合实力的比拼,最终还将走向企业对社会综合资源的整合能力的较量。这对于像新科这样的品牌企业而言,除了要积极参与社会外部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扎实内功,才能补全短腿。 幸运的是,在变频化浪潮全面席卷而来时,老牌劲军新科如何踏上这一轮快速发展的节奏借势上场,实现在规模、实力、品牌等方面的强势突破。 多磨TCL 当年,曾担任国内空调业元老企业科龙电器副总裁王康平,加盟TCL集团成为负责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业务负责人,曾经给业界带来很多猜想和惊喜。而就在今年5月,TCL的一纸公告显示:王康平去职。与王康平入职的当年相比,TCL空调似乎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而同一批的美的、格力已成长为领跑者。 与长虹空调颇为相似的是,当年TCL进军空调业,也属于从黑到白面临着“专业性不强”的尴尬。不过,经过10年的积累与沉淀,特别是在TCL空调每年上百万套的海外出口规模,有理由让外界相信,TCL造空调丝毫不比同行差。但为何TCL在国内空调市场上却迟迟无法实现规模上和影响上的双重突破。 今年,行业性的诸多利好环境,拉动TCL空调的“量增利长”,为这一轮换帅增添了几份信心。多年来,TCL空调在国内市场的“低调潜行”,与海外市场的“规模化上量”亦形成鲜明对比,也给新掌门人带来了信心。能在海外市场节节攀升的TCL空调,同样可以实现国内海外市场的同步发展。 磨合、磨难、磨砺,这成为TCL空调近年来的真实写照,而经历了多年的市场磨打后,TCL有理由在未来结出胜利的果实。 新兵月兔 一个老牌企业在2009年却因为一个人的加盟,而成为全国空调市场的一员“新兵猛将”。 2009年初,曾担任过乐华空调、长虹空调、格兰仕空调副总经理职务的梁伟,成为了温州月兔电器总经理。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月兔空调在以梁伟为首的一帮职业经理人的全力推动下,市场销售迅速增长。品牌影响力也从行业内部向社会大众扩张,企业整体发展的积极性迅速高涨。 作为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牌企业,月兔在国内空调业已沉寂20多年,始终不得市场要领。虽然,此前通过OEM代工在海外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网络架构、营销队伍、营销手段等方面均是空白。而梁伟的加盟,也只是在营销体系和手段上注入了一针强兴剂,而在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体系上,仍是当前制约月兔今后从快速增长向可持续增长的擎肘。 当年,吴方亮离开奥克斯,以资本力量加盟双菱空调时将放豪言“这辈子只做空调”。而今,这一切随着吴方亮的离开、双菱的停产变为过去。但愿梁伟与月兔的这种牵手,能最终成为双方事业的最终舞台,而不是“昙花一现”。 外行三星 拥有响当当品牌和雄厚财力的三星空调,在中国市场却一直面临着“专业性不强”的外行通病。随着松下空调旧将马顺赟的加盟,三星空调试图在中国市场上重新定位并寻找突破口。 不过,一个“空降兵”要来改变一家“外资企业”的传统弊病,难度是巨大的,这不仅需要三星在国内建立起专业化的制造规模和产能,面向国内市场建设完善的营销、服务及物流配送网络等体系支持,还需要来自韩国高层的信任和授权。 更为棘手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将三星的高端品牌定位,与中国市场现有的中低端需求实现“规模与利润”上的最大化。短期来看,新人的加盟确实给三星在国内市场的活跃注入新动力,包括推出一些切合时宜的营销活动、参与一些区域市场的竞争,但长期来看,生产制造、营销网络、品牌定位、服务体系等却成为考验三星能否成为外资第一品牌的关键。 迷离三洋 近两年,松下电器整体并购三洋一事有序推进,而关于三洋品牌市场去留问题,再度成为影响包括三洋空调在内的众多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增长动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家“打着外资品牌,由合资企业运营”的沈阳三洋空调公司,多年来在国内市场上一直鲜有上佳表现。无论是在行业的影响力、市场销售份额、专业化制造规模、营销服务网络等环节上,均未能实现阶段性的突破和显著性优势。业界也反应:三洋的市场表现不是在参与一项市场的产业布局和企业竞争,而只是在生产和销售空调产品。 在当前的空调产业品牌格局下,三洋一直倚重的品牌制胜策略,在中国市场已经遭遇了来自渠道缺乏、营销乏味等专业性挑战。更为关键的是,当前三洋品牌的主动权并不在沈阳三洋空调公司,如果失去了“三洋”外资品牌的外衣,沈阳三洋空调公司又该如何发展? 傲慢三菱电机 近年来,三菱电机在中国空调市场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节节攀升,已经成为外资品牌的领头羊,令松下、大金等同行都自叹不如。在日本市场上,后两者一直都是行业一哥的有力竞争对手,但却在中国市场输给三菱电机。 三菱电机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高端品牌定位,并配合高品质的质量和工艺体系,加上采取了适应中国市场特色的区域代理商分销模式,最终形成的“大品牌+好品质+广渠道”成就了三菱电机在中国市场的稳步提升。不过,三菱电机对于渠道的管控也相当严格,甚至比较强势。 不过,由于渠道的控制权和售后服务力一直掌握在各个区域的代理商手中,而三菱电机维系合作的纽带仅仅是大品牌和丰厚利润,一旦某天这两大纽带出现动荡,那么三菱电机又将依靠什么实现在中国的发展。 多年来,三菱电机一直坚持的低调发展战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公司高层也极少在公众场合阐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市场的目标,而这种轻视和傲慢的态度,也给市场受众对于三菱电机的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