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心理学研究系列(二):农民工群体心理管理与企业效益策略 7 上页:第 1 页 三、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作为占企业职工人数六七成的主流群体,如何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如何管理好这个群体的思想、引导好这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将是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 管理水平高低的考量和挑战。从农民工群体普遍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主要是初高中水平为主)、素质和思想意识总体落后、小农思想占主流地位、缺乏大局观、缺乏安全感、缺乏学习意识等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给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1. 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中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个工作非常关键。如果占企业职工总数六七成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打工”的话,这个企业不能叫企业,老板也不能叫企业家,充其量叫生意人,工人不能叫职工,叫伙计就可以了。改变农民工群体内心深处的“打工”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设立企业共同远景、给予工作安全感承诺、制定利益分配和激励体系等系列切实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去实现。 2. 构建绩效考核系统,推行量化管理和企业制度与流程建设。制度流程建设本身就是企业规范化、正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就是构建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考核体系,肯定员工群体的成绩,指出他们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以达到培养人、提高人的目的,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态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呈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 3. 建立系统化的学习培训体系。经常通过思维逻辑的培训来改变企业中最主流的农民工群体的思维逻辑,把农民培养成真正的产业职工。若不强化培训,不建立学习培训体系,则最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农不能农,工不能专,无法从事高价值、高技术的工作,仅仅能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获取微薄的薪水,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一只脚经常陷在赤贫的泥潭里。 四、小结 2008年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达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但在执行中,企业中员工素质、老板素质、员工意识形态、老板意识形态因为种种关系,存在诸多对立和矛盾。对专业的职业经理来说,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解决企业长久发展的问题,解决企业员工关系和谐展开的问题,解决员工更好认同企业产生效益的问题。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