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魏文侯的信任之道看组织如何信任管理 7 上页:第 1 页 仁信兴邦 公元前445年,姬斯继魏桓子位,统治魏国,称魏文侯。魏文侯对内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种,兴修水利,同时发展军事与经济。对外则不断开疆扩土,北灭中山国,西取秦河,连败秦、齐、楚诸国,由此,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百年的霸业,并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霸主。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使用的策略,广为之后历代统治阶层所采用,其很多思想甚至影响到我们现代社会。 魏文侯继承的是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三家分晋时,赵氏分得的土地最多,也最肥沃,而魏国、韩国得到的土地相对要少很多,资源也比较匮乏,因此,原来晋国的人才也不愿意留在魏国,纷纷投靠当时国力强大,资源丰富,土地辽阔的赵国。而在地理位置上,魏国多丘陵,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四周又有秦国、赵国、韩国等强敌虎视。在上无天时,下少地利,中寡人和的情况下,魏文侯是采用什么方法,迅速地成为列国中的霸主呢?笔者以为,除正确的强国战略外,信任,成为了成就魏国富庶强大的软性武器。魏文侯具有高远的战略眼光与充分信任他人的帝王胸襟,这两点在当时的列国君主中是非常难得的。其推行的仁信之政使他拥有了一个极具向心力的强大组织,有了这个组织,才使魏文帝精妙的战略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那个极其注重等级与出身的时代,魏文侯不拘一格,在列国中最早打破保守观念,大胆重用外邦人、贫民,甚至敌国投降的将领担任国家要职。魏文侯重用的最重要的两个大臣是李悝和吴起,这两个人都是来自卫国的平民,他们分别担任魏国的将、相,而重臣乐羊、西门豹则是魏国的平民,魏相翟璜更是备受汉人歧视的戎狄出身。魏文侯用人并非随意而为,他有明确的用人标准,并且进行仔细的考察。他认为,人才要以德为本,以才为上,德才兼备者委以重任,不看出身高低贵贱。魏文侯这样的用人观反倒使本国无德少能的王室与贵族很少得到重用,这在当时氏族观念强烈的时代实属少见。这也和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治理国家方面,魏文侯在了解了来魏国谋生的卫国人李悝的品行与能力后,大胆任命李悝为相,并充分授权。李悝果然不负重托,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首先,根据魏国当时的情况,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及相关副业,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大大提高了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使用效率,通过此法弥补了魏国土地的不足与良田缺乏的问题。为了使百姓能安居乐业,李悝采用我们现代社会常实行的政府干预性手段,以保证百姓的生活安定与社会次序。比如,魏国以农业为主业,因此,使农业保持稳定并良性发展就很重要。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农民手中过剩积压的粮食,使农民不会出现丰收却不增收的情况。在灾年减产的时候,政府在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百姓,使国民不至于因为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一来,百姓对国家充满信心,安居乐业,农民则敢于放心多种粮食,更没有荒弃土地投奔他国的人。结果国家储备的粮食越来越多,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在那个温饱极难保证的年代里,足够的粮食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强盛。 魏文侯切实地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要原因是他首先通过仔细观察,而后用自己制定的用人原则来衡量一个人。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用,合格的,即完全地放心使用。我们现代一些企业管理者则恰恰相反——不重视人才的选用方法,也没有明确的用人原则,当使用了某人,尤其是委以重任后,极容易产生不信任与怀疑,这样使下属慢慢产生挫折感与危机感,自己能力的施展与主张的落实也受到限制。这样其自然无心全力工作,工作效率降低,杂念开始增多,工作表现上就会反映出来。这样一来使管理者产生更大的不信任,最终的结局是两败俱伤。 李悝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来规范魏人的行为。魏文侯带头遵守,贵族和官员们自然也不敢违反,因此,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魏文侯对颁布的法令从不轻易修改与废止,行事也以信为先。当魏国遇有战争,军队钱粮短缺时,国家不是增加赋税,而是向百姓借粮,并承诺还期与回报,期限一到,国家马上开仓,小斗借,大斗还,从不拖欠,并且从不随意铸钱,以保持国家经济稳定与百姓对国家的信心。由此,国家再遇到类似困难,百姓主动援助,使魏国军队从未遇到给养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放心地驰骋沙场。信任的力量由魏文侯传递到了大臣身上,大臣们又传递给下属,最终传递给百姓,使魏国尚信成风,信任的力量也随之产生。国家颁布法令与政策,言出即行,百姓间的约定也一诺千金,甚至很多约定都不立定契约,即所谓的君子之约。 信任让魏国变的团结而和谐,仁爱则使这种信任变得更加温暖、强大。一年,魏国爆发瘟疫,魏文侯与大臣亲自到百姓中体察民情,将宫廷御医派驻民间,并颂扬、鼓励仁爱互助的精神,于是,在全国仁爱与信任成风,形成了一个近似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这样的组织,怎么可能不强大?这给我们今天的企业带来诸多的思考,我们很多企业并不缺少精妙的战略与战术,但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我们多归结于执行不力,而执行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中各成员间缺乏信任,做事都有所顾忌,不能全力投入,衔接生硬,这样自然无法彻底执行指令。而外部对企业组织的不信任,又会使企业的战略计划遭受外来的阻力与不确定因素的困扰。若组织中与对外形象充满着仁爱与信任,执行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在国内安定团结,稳步发展的情况下,魏文侯把目光放到了领土的扩张上,于是开始发展军事力量,大量招募士兵。当时各国的百姓都不愿意从军,因为待到年老退伍时,往往因为四处征战而没有土地,没有财产,病残也没有后续保障。魏文侯则承诺:士兵参军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军饷,士兵退伍后国家给予土地及安家费,致残者待遇加倍。条件虽然优越,但对参军者的要求很高,必须身强体壮并能通过严格的测试。魏文侯言出必行,严格履行承诺,于是国民纷纷响应参军,魏国由此获得了强悍的军队与充足的兵源。在用将方面,魏文侯更显帝王宏阔胸襟,一次,魏国准备攻打中山国,开始调兵遣将,魏相国翟璜有一名门客叫乐羊,骁勇善战并足智多谋。乐羊曾经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但翟璜看重其才能,不记前仇,收留并重用乐羊,此次更向魏文侯推荐乐羊带兵征讨中山国。但是,当时有人担心乐羊会叛离魏国,甚至带领大兵反戈一击,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当时正在中山国担任军队将领,但魏文侯与翟璜却非常信任乐羊,并封其为帅,出兵讨伐中山国。中山国兵力远少于魏国,于是国君想利用乐舒与乐羊的父子关系,迫使魏国退兵或劝降乐羊,因此并未马上与魏国交战。为争取民心,乐羊对中山国也未使用强攻的方法,而是采取围而不攻,使中山国百姓及将领的信心产生动摇,以达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目的。两军相持不战的消息传到魏国,一些官员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儿子的性命,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相信,而是一面派人到前线慰劳将士,一面封赏乐羊,并为其修建将军府。 我们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充分信任乐羊的,并使这种信任产生了互动,让对方感知到,而后通过奖励等手段,督促引导对方不背离自己的信任,否则,极可能逼反乐羊,因为,乐羊采取围城而不强攻的策略自然也有出于保全自己儿子性命的考虑。而魏文侯不仅没有怀疑乐羊,把其推向信任的另一端,而是给予其更大的信任与赏赐,让乐羊死心塌地为魏文侯卖命。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粮食渐渐短缺,士兵与百姓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国君在愤恨与绝望中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不为所动:“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灭亡了中山国(本文提到的中山国为前中山国,前文提到的被赵国所灭的为后来再次复国的后中山国)。 乐羊得胜回朝,庆功宴后,大家散去,魏文侯命人搬出两只大箱子交给乐羊。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投敌叛国的奏章。乐羊感激地拜伏于地,对魏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信任,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冤鬼。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大王的仁信”。从此乐羊死忠魏文侯,之后忠心耿耿扶持魏文侯的儿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 魏文侯在征讨秦国时久攻不下,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国人吴起,吴起文武双全,谋略过人。魏文侯经过审查,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于是重用吴起。吴起也不负众望,迅速打破战事僵局,攻进秦国,陆续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由于当时秦国政治非常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国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把魏国的仁信之政带到了西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很快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见魏国军民对自己平等相待,讲求诚信,即使遇到困难,宁可向百姓借粮,也从不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更不会抢夺他们的财物,比起横征暴敛,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的秦国统治要好得多,于是当地百姓真心拥戴魏军,使吴起可以在西河就地补充兵员与给养,这对于远征军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还夺取了部分戎狄少数民族的土地,之后又向中原扩张,占领了大片齐、楚诸国的土地。仁信让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了军事力量强大,土地辽阔的群雄霸主。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