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立还是和谐:企业人外在成功与内在幸福 我特别向往成功,请问有什么办法让我尽快成功吗? 这个问题浮现在张力那张年轻而急切的面孔上,带着憧憬而急切的表情。很多时候,我都会与这样的面孔与问题猝不及防地相遇:沙龙、课程、工作坊、线上。如果不及时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对方往往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作为第一个问题的补充:“心理学可以帮我看穿别人的心、掌控别人的思想吗?能让我做生意、谈恋爱顺利吗?” “你定义的成功是什么呢?”我用问题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式的学习奥秘的核心在于:永远不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穷追不舍,直到找到关键所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个体的成长依然是非常有效的。通过问题作为线索,我们有机会找开一个安全空间,让当事人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定义、事件,从而松动原来卡住的地方,获得新的视野、角度的可能性。 “我定义的成功?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成功啊,这就是我追求的。” “那什么情况出现了,你觉得自己就成功呢?”我换一个方法接着提问。这是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当中的一种提问工具。“毕竟,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很可能就和‘你的成功’失之交臂了。即使成功出现了,但我们可能并不知道。” “我?当所有人都认为我成功时,我就成功了。”张力好像开始有一点明白我的意思了。 “所有人是谁?你父母吗?还是同事?现在的老板?你女朋友/男朋友?”这个答案让我想起了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常常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这是他人对我的要求,所以我“必须”完成,以免伤了他人的心,令他们对我失望。他们失望意味着:我对不起他人的期望,更真实地说—其实是没有符合我对自己的期望,所以我的自我价值受到了贬损。 “父母吧。从小到大,他们对我有着各种各样的期望,并付出了努力。在学校时,他们希望我是好学生,并尽力而为地为我支付各种学习、生活成本费用。进入社会,我觉得我要成功,否则我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对我的付出,侧面也证明了我的无能。” 随着提问,“成功”从一个虚无抽象的概念开始与当事人的生命经验进行整合,被赋予了个人意义。只有当事物从表征进入到具象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为它负起责任,有力量去更好地达成目标。 “根据你刚才的表述,我是不是可以把你描述稍微修改下:当你父母认为你成功时,你就真正成功了。你同意吗?”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可是,好像一直以来,我父母很少跟我提及成功。他们总是说: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健康、要快乐开心。” “那你的成功究竟是什么?”谈话绕了一圈,我们像是又回到了原点。 其实并不是,每排除一个看起来像是“真”的假命题时,我们就离真正的“真”更近一点了。起码来讲,当事人不会再把自己的内在需求、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强加到父母身上。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是为了他人而努力时,我们往往潜意识地希望对方看到自己的努力付出,并及时给予正向回应:鼓掌、欢呼、为我们加油。可现实的状况是:我们和他人的关注侧重点是不同的。落差在关系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旦我们得不到预期的情感认同,我们就会产生出深深的失落感,感到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如珍珠蒙尘,受到了贬损。 “我想要赚钱。”随着问题,张力终于坚定地给出答案。 “这次听起来很有力量。”我及时给出张力反馈。“而且似乎这个答案听起来也简单明了多了。”毕竟从眼前来看,我们社会认定成功的标准就是外在成功:积累的物质成就。 “赚到多少钱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成功?”我再次抛出问题。 “当然是越多越好。”说到自己的目标,张力显然有点兴奋,舔了舔嘴唇。但他接到了我充疑疑问的眼神,立刻明白“越多越好”这个不具体的数字是过不了关的。 “我想就是可以在这个城市立足的资本吧,买套房子,两百万,一辆车,二十万,加上其他的开销,再分摊下来,每年大概收入十五万在现阶段是比较合理又能有支付能力的吧。” “想象下,如果现在你就有想要数字的收入了,”我强调了“现在”,“那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