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 7 上页:第 1 页 管理人力走上前台 人力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在《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对零售企业的调查中,所有企业都把加薪视为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三成的企业加薪幅度都在30%以上。但值得重视的是,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很多零售企业员工的劳动力浪费现象却比比皆是:无为加班、错误的带薪休假、计划外缺勤、工时滥用、决策失误、合规风险、计划与实际的差异、质量缺陷以及安全事故等等,人力资源管理是任何行业不可或缺的。但如何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力,却始终困扰着零售企业。因此,2012年,有远见的零售企业将有所转变,从以往的“人力管理”走向“管理人力”。 事实上,由粗放式人为管理转为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零售企业可以不必把眼光盯在员工工资支出的逐渐增长上,而能通过专业的解决方案,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使企业的人力成本降低2%~8%。 通过自动化的信息系统,零售企业可以消除在流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和浪费,使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简单化,并根据业务需求波动、员工的技能和可用性等的优化排班,始终把员工在正确的时间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上。而且,通过实时的信息和分析工具,企业能够实时监测到每位员工的业务绩效表现,从各个方面提高绩效。还可帮助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 门店续租风险加大 除了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零售业2011年最头疼的问题还有门店续租,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零售企业续租门店的租金平均上涨了30%。而在《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的调查中,有些企业门店的续租租金上涨达100%甚至更离谱。 事实上,这已经给零售企业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2010年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数量增幅9.8%,是2006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而主要原因就是房租大幅上升给企业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所以企业在门店拓展上比以前更为谨慎。 零售企业门店租赁期一般在10~15年,从2011年至2015年的5年间,将是零售企业门店租赁到期的高峰时期。2011年,因为租约到期,续租成本过高,已经有包括吉之岛广州中华广场店、百佳超市中旅商业城店和太平洋成都春熙新馆等门店被迫关闭。 这些现象表明,零售企业门店续租的成本加大不仅无法避免,而且续租失败的风险也在加大。在北京,已经有物业方不顾与零售企业合作多年,单方违约要求零售企业撤场的纠纷。 这其实是让零售企业非常尴尬的问题。一方面,物业方必然大幅上调租金,而另一方面,零售企业的经营业绩难以承受有些门店续租租金的大规模上涨。而且,租赁成本的逐年上涨,必然会侵蚀掉企业的不少利润。然而,长期来看,成本上升是企业必须面对和消化的重要问题。估计这也是2012年零售企业最希望找寻到的解决方案之一。 利润增长放慢速度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零售业的利润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增速也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将会逐步减速。 零售业上市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零售行业整体实现收入2580.28亿元,同比增长28.02%。虽然上半年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但仍有近五成的零售企业毛利率增幅明显收窄,尤其是超市毛利率增幅明显低于百货,有些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 而超市是惟一一个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的业态。家乐福上半年净利润下滑49%,卜蜂莲花纯利跌95.6%,步步高毛利率下降0.32%。虽然物美、联华等超市的毛利率保持正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明显收窄。 尽管商品售价提高,纯粹的高端市场消费哪怕也不会减少,但大多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收入并没有增加,给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现金流的庞大的中低端消费者的支出已经开始收缩。 这意味着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消费群体的客单价将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下滑。未来一年甚至2年至3年,零售业面临着消费萎缩和人力、房租、水电、营运等成本大幅提升的多重挑战。再加上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企业经营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利润增长将逐步减速,而成本会逐年上升,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大卖场或逐步郊区化 租金上涨和各项运营成本的增加,将使不少零售企业改变发展策略。拥有大润发及欧尚两大知名零售品牌的高鑫零售在招股书中就明确表示,其扩张战略已从一线大城市转变为向二线及南京、苏州、兰州等地以及一线城市的郊区进军。 目前,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开设大卖场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利润微薄的超市业态包括大卖场业态的坪效,很难支撑起高昂的租金和运营费用。因此,中国零售业中已引领风骚十余年的大卖场业态,也将沿袭发达国家这一业态的发展转变,逐渐由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热点商圈向郊区转移,取而代之的将是利润较高的购物中心、奢侈品牌专卖店以及其他一些极具特色的小门店。事实上,这一迹象已经有所体现。深圳人人乐就开始改变战略,根据不同城市制定相应策略,在一二线城市和租金上涨较快的城市,主要开设品类高度优化的紧凑型大卖场。在三四线城市开设组合型购物中心。当然,大卖场业态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中心商圈仍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郊区化的步伐,首先将从一线城市跨出。 Shopping mall发展正当其时 太平洋百货2011年年底前关闭其在北京的两家门店,撤离北京市场。这一事件折射出百货单体店乃至单一业态门店在经营上的日渐尴尬。 尽管商业地产不可避免会出现泡沫,但可以预见,各地近几年兴建或正在兴建中的城市综合体和购物中心将会进一步打压单体店的生存空间。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单一业态已经很难再一站式满足消费者,这一点不仅是在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也同样如此,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一体化的汇集多种业态的购物中心将会更受欢迎。 目前,很多超市企业参与的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中,大部分都是购物中心模式。这一趋势也将持续数年。因此,除了成熟火爆的商圈外,零售业态尤其是百货业态,应该尽早摒弃单体店拓展的战略,转向进驻购物中心或是商业综合体,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现象的持续,也意味着以前备受质疑的Shopping mall业态,逐步摆脱了多年来很难盈利的市场风险,开始在中国市场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其市场培育期也大为缩短。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将达到2542家,比去年增加253家。预计从2012~2015年的4年间,全国新增购物中心将超过1300家,到2015年年底时将达到3885家。 业态整合持续推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已经越来越普遍。由于经营成本大幅上涨、消费升级等因素,中国更多的零售企业将开拓多元经营业务,以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单一业态在区域市场上占有率已经愈发难有竞争优势,多业态的密集布点、全面覆盖可以增强一个企业在区域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如果说几年前有些企业的多元经营是四处出击导致难以为继,这一波多元经营则更为靠谱。无论是大型零售商还是中小零售企业都涉足多元经营,很多区域中小企业,旗下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一应俱全,这种在区域内全覆盖的多元业态使得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在其市场立足。华润万家和联华超市还在2011年对药妆连锁店发起了攻势。百货企业也一反常态,对超市业态重新爆发出热情。而且,地产开发商与零售商互相渗透的跨业经营也在时时发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零售企业还涉足连锁家居、餐饮、第三方物流等,而且在当地市场已经颇具规模。比如餐饮连锁,伴随着门店扩张,一下能开出几十上百家店,而其旗下的第三方物流直接是该区域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的配送商和供应商,具备很强的市场主动和话语权。这意味着一些零售企业已经具备了多业态的整合能力,毫无疑问,2012年这种整合将持续推进。而且,谁在这方面的能力强,谁就有可能夺得未来竞争的主导权。 跨出区域将成常态 从2010年开始,本土区域零售龙头企业开始重新向外埠市场谨慎扩张。福建永辉、步步高等本土企业在上市后更是强势出击,比如永辉超市就已经在福建、河北、河南、安徽、天津、长春、北京、重庆、江苏、黑龙江、辽宁、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份布点,且有大规模的开店计划,并计划在东北投资30亿元建物流中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企业要…… 河北北人集团也在山西阳泉开出购物中心,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渗透到整个华北市场。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还会有更多的零售企业向外区域迅速扩张,跨区域发展将成为常态。值得欣慰的是,与2004年左右盲目扩张不同,此轮外埠扩张的企业均具备了相当实力,而且战略目标较为清晰,竞争力较强,因此市场风险的可控性较大。 但是,本土企业的跨区域扩张仍须谨慎。一些企业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马不停蹄地全国开发,其实也为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因为无论是人才的瓶颈还是管理上的挑战,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战线拉得太长,难免自顾不暇。希望不要重蹈五六年前一些企业因为疯狂圈地抢地盘而最终倒下的覆辙。 网络零售两极分化 电子商务在2012年仍然会是业界的热点。在去年笔者针对2011年零售业的预测中,曾表示2011年尽管可能掀起零售商触网潮,但却会叫座不叫好。一年来的发展证实了这一预测的准确。 2012年这一情况仍将延续。理由也与去年如出一辙,因为网络零售除了需要具备上述优势,对技术要求更强,在营销From EMKT.com.cn技术、消费者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此外,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零售尚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传统零售商对开展网络零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很多企业仅将网络零售看作业务的补充,可有可无。战略与战术上的双重轻视,不会给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带来太大效益上的改观。 不过,2012年,传统零售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当下,苏宁易购、国美商城和库巴购物网的业绩正处于上升期,沃尔玛也通过入主1号店强势杀入,这些不同类型的方式让传统零售商在电子商务领域给了业界不少借鉴的经验。然而,如果在网络零售业务上,传统零售商也固守依靠自身开拓的策略,在一无人才二无经验三无胜算的残酷现实面前,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隔行如隔山,网络零售毕竟是真“软肋”。不久前因砸进6000多万元却不见声响的美特斯邦威刚刚宣布退出电子商务领域就再一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建议,传统零售商若真有意在网络零售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妨也效仿实体扩张,对成熟的团队和电子商务网站实施并购,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农超对接缺乏后劲 农超对接是一种好模式。实施以来也在农民增收和超市生鲜经营的提升及降低成本上起到了不小成效。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配套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农超对接将缺乏后劲。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43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显示,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43家零售企业的该项指标不足15%。超市还远远不是农产品销售主渠道。另外,农超对接面不够广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6万家左右,其中4万多家合作社实施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即具备了与超市对接的条件,而目前已经与超市实施对接的仅为1万多家,不足1/3。 而超市在农超对接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的核心是配送能力。小型超市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至今没有自己的生鲜配送加工中心,极大地阻碍了农超对接的步伐。因此,政府部门在2012年必须加大对征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简化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手续,乃至免征农产品增值税,惟有如此才能加快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和提升农超对接水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超对接中有很多走过场、做形象的现象。一些地区和一些零售企业往往搞个隆重的签约仪式,然后合作便不了了之,甚至出现了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拒绝与超市对接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