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达能在中国的悄然转身 7 上页:第 1 页 曾经的“隐形”巨头 一个要市场,一个要技术,此前,外界对合资公司如此这般的总结,同样适用于达能与娃哈哈。 达能曾经一直希望以合资的方式更快地切入中国市场。尽管他面临种种诡异的评价,关于动机和方式等等,但谁都不讳言,达能还是个正经的生意人。 而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娃哈哈来说,对资金特别是技术的渴求,则是其愿意将股权拱手相让的原因。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1996年,弗兰克•里布接替父亲成为达能集团CEO。同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那是达能进入中国的第9年,娃哈哈是它进入的第四家中国公司。那时候,娃哈哈的销售额还只十几亿元。到2007年,娃哈哈的子公司达到80多个,其中与达能合资者40多个。2006年,娃哈哈营收185亿元,达能所占近一半。 此后,娃哈哈迅速壮大,而达能也收获颇丰。根据宗庆后此前透露的信息,达能在10年中分得红利30.77亿元。同时,达能借助娃哈哈获得了中国瓶装水市场23%的份额。 达能与娃哈哈的成功合作成为其此后能够快速复制合资模式的参照。 2000年3月,达能一举收购当时如日中天的本土饮料企业乐百氏92%的股权;2001年,达能参股光明,后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2004年,达能收购“全国桶装水市场老大”梅林正广和50%股份;2006年7月3日,其又成为汇源第二大股东。 对于此前的并购,达能有自己的模式和聪明之处:选择与行业龙头企业合资,这样可以降低谈判的成本,也易于被对方接纳。 尽管其自有品牌并不强势,但是作为一名资本运作高手,通过与国内品牌企业的合资,达能一度成为了国内软饮料市场的巨头。据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中国软饮料市场以销售量计,达能拥有的各种品牌一共占据了16.3%的份额,位居第一。 从合资到反目 但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2007年,宗庆后和达能最终在非合资公司的收购问题上反目。 在娃哈哈的眼里,这种合资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圈套”。首要的证据便是达能当年在合资协议中暗埋“机关”,在转让“娃哈哈”商标遭到拒绝后,要求娃哈哈要使用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造成娃哈哈的利益损失。 “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宗庆后当时面对媒体“痛心疾首”。而达能则表示,对于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所建立的庞大的私人财富帝国无法容忍。当达能发现自己受到威胁时,分手一触即发。 对于日益庞大的娃哈哈资产,双方都不肯轻易放手,于是一系列法律大战陆续开打。 事实上,从双方反目到后来的法律官司,娃哈哈让达能这家外资企业“开了眼”。在已经宣判的官司中,达能均以失败告终,包括商标所有权和竞业禁止在内的所有国内判决都是娃哈哈胜诉。 两年之后的2009年9月30日,达能发布公告称,其与娃哈哈集团已经在这一天达成友好和解方案。作为和解方案的一部分,达能和娃哈哈将终止其现有的合资关系。达能已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在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据公告称,争端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下”的谈判。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