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达能在中国的悄然转身 7 上页:第 2 页 独资化转身 娃哈哈事件给达能上了一课。早在2007年11月达娃之战如火如荼之际,达能全球董事长里布就表达了在中国进行独立投资的愿望。他表示,“与其为获取权益而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不如收购上海地区一家奶制品厂的全部资产”。 “达能确实要检讨它的本土化运作,它过去那么多年,都是采取合作策略,让企业自己经营。现在它发现自己错了,还是得建设自己的队伍。”一位接近达能的人士如是感叹。 在此前的合资中,达能有惯用模式:较少派员参与管理,充分放权。但这对于对管理与技术支持有着强烈渴望的中国企业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好方式。 伴随与娃哈哈纷争未解,光明、蒙牛等中方企业陆续从合资公司中退出,其中原因多样,但无一不让达能既尴尬又无奈。 抛弃旧有的模式,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大势所趋。 1998年宝洁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曾与本地企业合资过,随后宝洁提高了持股比例并于2004年买下了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 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扩张的限制放宽,外资独立建立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这个时候,达能却继续沿着合资的道路加快发展。 “合资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合资方间的争端就越多。中国合资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致外国律师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使合资协议尽可能定得完美,而是除合资外是否已经没有其他经营方式可选择了。”美国西雅图律师事务所Harris & Moure PLLC的律师Dan Harris曾举出一个数据说明:2006年中国新成立的外资企业中只有27%选择了合资经营方式,而2001年时这一比例大大超过50%。 2007年,达能收购了妙士位于北京和上海的工厂,率先在乳业方面实现独资化。而在水业务方面,达能也逐渐在股权上加以渗透。 1998年,达能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但到了2007年,达能已经持有达能益力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 “我们未来不会选择合资或收购,我们正在上海筹建的工厂将于2011年年初建成。” 2010年6月,范易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口中的上海工厂,正是当初从妙士所购。2009年年初,收购的北京的工厂已经开始生产销售达能旗下的“碧悠”酸奶。 对于不能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的企业,达能选择了主动退出。近日,达能继去年出售汇源股权之后,再次宣布将持有的上海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权出售。 来自达能最新的说法是,目前,达能在中国拥有22家工厂和近10000名员工。而这些工厂99%以上是达能独资的。 但达能并没有放缓脚步。“2010年中国区业绩比上年同期提升20%多。”某达能管理者告诉媒体记者。而据庞雅克透露,在饮料业务方面,达能除了将现有工厂进行投资扩建外,还计划两到三年内再开设一到两家新工厂。 转身未必华丽:上海工厂停产 2011年12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法国食品巨头达能(DANONE)在华两大酸奶生产基地之一的上海工厂已经悄然停工。而与此同时,有读者向羊城晚报报料称,达能酸奶近期在广州沃尔玛、百佳等超市已难觅踪影。 对此,12月6日,达能乳品中国新闻发言人徐杰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达能酸奶上海工厂确实已经暂时停产,正在进行内部评估。达能上海工厂停产,充分暴露出达能的独资困局。 无产能无渠道无队伍,要与本土对手竞争,达能需要从头开始。虽然贵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法国达能集团在中国的酸奶业务却难敌本土对手。2011年12月7日,达能中国宣布位于上海奉贤的酸奶工厂停产并进行业务调整。 “我们确实处在一个重新评估的阶段,暂时不生产。”达能鲜乳制品业务新闻发言人徐杰说。这间工厂主要生产“达能”品牌的酸奶及乳酸菌饮料,供应上海市场。而本次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产品销售不佳。达能另一家位于北京的酸奶工厂的生产则照常进行。“为在中国市场建立强健、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达能鲜乳制品业务部门重新调整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将采取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为此,北京工厂的生产将照常进行,而上海工厂的运营将进行调整接受内部评估,评估完后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徐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是指将集中力量投入在部分重点城市发展,并致力于将碧悠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强势品牌。但他强调,“并不会放弃广州市场。” 据悉,2006年4月,达能增持光明股权达20.01%;同年,达能又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致力于酸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005-2007年是达能酸奶销售业绩最辉煌的时候。”乳业专家王丁棉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但2008年达能退出和光明的合资体系,原本在广州热卖的达能酸奶随即撤市。直到2009年才重回中国市场,与光明等对手“短兵相接”。 “但是因为达能的工厂在北京、上海,与本地化生产的光明相比,生产、销售、运输费用高”,王丁棉表示,“所以也不排除,达能计划关闭上海工厂,转战广州的可能。” 进入中国市场后,达能一直在从合资到独资的道路上走得磕磕绊绊。上海和北京这两家达能现全资拥有的酸奶工厂均来自达能2007年底收购的妙士乳业,这次收购还一度被视为达能在中国走向独资发展的标志。 此前,达能酸奶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一直交由其中国的合作伙伴掌管。最初是光明,2006年与光明的合作破裂后又转投蒙牛,但与蒙牛的合作很快在一年后就被终止。2008年开始,达能一下落入既无自有工厂、又无直系销售团队的尴尬境地,酸奶业务规划随即被打乱,40多个品类全部退出市场。 直至2009年初,达能鲜乳制品业务以独资形式重新开展业务,收购妙士得来的工厂让达能得以恢复国内断档的酸奶生产,碧悠和达能酸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重新上市。 尽管收购之前妙士乳业是国内最大的餐饮奶企业,但这个平台并不足以支撑起达能。由于缺少自己的营销From EMKT.com.cn团队和渠道网络,达能酸奶在独资经营后,市场占有率较之前出现大幅度下滑。欧睿咨询数据显示,达能在中国酸奶市场的份额从2008年的11.4%直线下降到2009年的1%,2010年仅恢复到1.5%。 在达能、碧悠在超市货架上缺席的日子里,光明开始大规模推广与碧悠相似定位的“畅优”系列酸奶产品,蒙牛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08年的10.1%上升至2010年的15.9%,并且在2010年11月控股了主营酸奶业务的区域品牌君乐宝(微博)。 在产品区隔度不高的情况下,达能在售价上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由于生产厂布点极少,目前达能只能覆盖一线城市,碧悠酸奶全部由北京工厂生产。酸奶对运输和储藏有很高的要求,达能目前依靠昂贵的冷链长距离运输产品,极大地推高了成本,难以与对手进行价格竞争。 达能曾经试图在广州寻找代工厂贴牌生产碧悠,供应华南市场。但由于广州的乳品生产厂均被竞争对手抢占,达能一直无法找到突破。 本次停产的上海工厂于2011年初才改造完成,投产不过数月。一位参与达能酸奶工厂项目的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由于产品的销量规模不够大,这家工厂的产能一直部分闲置,生产设备和物流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推高了达能的运营成本。 “达能鲜乳制品业务部门重新调整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将采取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并致力于将碧悠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强势品牌。”达能对于停产所发表的声明称。但如果达能仅依靠目前的运营能力,即使北京、上海、广州这些集中投入的城市,可能也难以对抗本土对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fq3686@16.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