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地产业界,一直流传着“三流的搞住宅,二流的搞商业,一流的搞文化”。而文化刚刚掀起它的头盖来,民众似懂非懂,商家爱恨交加,而且还生发种种的误解。惟独剩下搞商业地产的以“翘楚”自居。然而说实在的,搞商业地产的商家,无论其涉足的时间年限长短,都无绝对的优势。只是有的交得起昂贵的学费,有的交不起,也不愿交。那些交学费多了的商家,勇于尝试,偶尔总有一两次会找到感觉,然后就将这种感觉无限量“复制”、“放大”,就冠于“老大”的封号,津津乐道其模式。而有的底气不足,瞻前顾后,既不愿当“先驱”,又害怕当“先烈”,故只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其实除了资金实力、运营管理、招商成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在创新能力、经营内容、服务特色、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无论牛气冲天的还是底气不足的,不论搞过商业地产的还是刚入行的,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半斤八两。对此从业多年者不要不服气,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四:一是商业地产刚刚兴起,起初竞争压力不太大,想怎么弄都成,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稍微地头好的,综合管理稍微好一点的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二是用土渣式的陈词滥调来形容就是“卖买双方市场严重失衡”,卖方一家独大,卖方摆什么卖什么,买方就只能被动接受(而今这情形已经发生了转变,这动力来自业内的竞争);三是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赤裸裸、干巴巴、硬邦邦的“货币—物品”模式的消费了,他们更注重消费文化的享受;四是商家依旧没搞清楚消费的真正涵义,也没弄懂文化与商业的关系(他们往往将文化与商业对立,消费与符号经济割裂开来)。但不论是故步自封还是主动变革,一场在质方面的商业变革已悄悄到来,商业机会向来都是偏爱那些有准备、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非凡的商家。 当然,这场商业变革总的进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局部领域有可能骤变,在探索和剖析这场商业变革进程中,我觉得有必要先搞清楚“消费与文化”的真正含义,或是界定“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物质—功能性"资源,都与"符号—文化性"的资源相交叠。”“每一种消费行为,也都是一种文化生产行为。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为了构成消费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后的转化成果就是“符号经济”,其最大特征就是节能环保,商品价值的提升主要在于开发它所包含的文化附加值,而不在于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力价值。约翰?菲斯克说:“在消费社会,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倘若将这一要点模式化,就必须扩展原有的经济观念,把文化经济容纳进去。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文化经济”观将“商品—流通—意义”融合。 做上述注解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其实它们从一开始就是孪生兄弟,只是后来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弄到最后两者对立,好像两者永远走不到一块去。如果将文化视为“符号”,那么文化与商业就是同道中人,一伙的,文化就是“符号经济”,商业就是贩卖“符号经济”,并为其设计一系列的配套服务。 谈完“消费与文化、文化与商业”的定义和关系后,我们接着谈谈商业变革的进程和步骤。 一、文化创意商场的兴起 “创意经济时代”突显出当今社会的新特点:“创意”是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创新”是创意的产品,文化符号的创造是“创新”和“创意”的基石。“创意阶层”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运用程度,随之形成的符号经济是在现代化走向窘困之际能替代工业、制造业的新经济引擎;成功的文化符号打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维度和关键所在。事实证明,与文化符号紧密关联的创意产业正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飞速增长,每天为世界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价值,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饰过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生财的符号,甚至浸染过文化的东西也可打磨成符号。 据悉,中国购物中心建设规模全球第一,由于开发商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寄予厚望,目前中国的购物中心雨后春笋般涌现,未来3-5年中国购物中心的比拼将不断升级。新建的购物中心对传统商超的冲击非常大,传统商超的升级换代已迫在眉睫,不论是新建购物中心的规划还是旧商超的改造都与以往重在门面装潢、档次提升迥然不同,其转型升级的衡量标准在于“文化创意”方面,在于消费文化的培育、消费氛围的营造。讲究环境、情境、意境的三合一。过去自以为很享受消费文化的“达人”往往选择光顾那些高档豪华的购物中心,一为摆阔炫耀,好象提到自己购物的场所就很自豪,很有优越感地踱进气派的购物中心,拎着东西从那里出来,就觉得很有谱。如今这些在常人看来除了愚蠢就是肤浅,她们为了满足虚荣心理去消费环境了。但从现在开始,那些有模有样、豪华气派的商场或购物中心必须去华而不实的外壳,必须营造包括声、光、电、影及美术、摄影、书法、民间工艺融为一体的立体多维的消费体验空间,否则会很轻易地被电商击跨,被社区的走鬼地摊所打败,这并非危言耸听。 很多商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出现了一大批先锋,如台湾诚品书店、艺谷文化公司、方所书店、联合书店、慢时光、初品创意文化生活超市、Banshop等等或大或小、或概念或落地的商家,它们均尝试将文化创意植入商业形态中,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经营。这模式属于“旧瓶装新酒”,就是用文化创意来包装商场,满足传统需求。而不是改变传统的基本需求去迎合文化创意。更不是一开始就用文化创意去颠覆传统需求创造新的需求,但会在满足传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为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附加值。说白了它们就是用文化创意去创造生意,而不只是整合传播文化。这已成为未来购物中心发展的趋势了,只是哪家步子迈得快些、大些、稳些罢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