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出路 7 上页:第 1 页 龙头企业经营逻辑上的错误 套用施振荣的理论,农民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左边是农资企业,右边是农业加工或销售企业。农民深受两端的挤压。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采用低价格的经营模式,而且不愿意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来提高价格竞争力,而是习惯上向上下游转移成本压力。在这个价值链中,分散的农民处于弱势,毫无谈判力。农资企业不断提高销售价格,向下游农民转移成本压力;生产或销售企业不断降低收购价格,向上游农民转移成本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选择只有两个:或者退出,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放弃农业而成为产业工人,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这种出路机会仍然稀缺;或者自保,通过更低成本的种植或养殖来降低风险,当然这种方式根本无法降低风险,但食品安全事件由此产生。 问题发生在种植或养殖环节,但原因并不在此。显然,农民是被迫的,而且是受害者。想一想,三聚氰胺事件,不过没了一个三鹿品牌,蒙牛、伊利等企业还活得好好的,受害的是消费者和奶农;大多数人通过媒体了解了受害孩子的痛苦,却较少知道大批奶农的惨痛;瘦肉精事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双汇股票能有几个跌停板,而没人关注整个河南的牲猪都可能无人收购,大批农民血本无归。 再详细地阐述其中的道理,或许能让我们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定期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西北、东北等地进行调研。先看牲猪养殖。像双汇这样的加工或销售企业,因为处于谈判的主动地位,具有收购价格的决定权。当然,这些企业一直说自己是有养殖基地的,但他们所说的基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建的形象工程,养殖的牲猪或奶牛,或者种植的水果蔬菜之类,大体达不到该企业销售量的十分之一;另一种是挂牌基地,也就是说,在某个养殖或种植规模村挂个牌匾,号称是认证基地,然后偶尔带领不知情的政府领导、媒体记者或消费者来观瞻一下,其他时候二者任何关系。我们曾经考查过若干知名企业的所谓的养殖或种植基地,湖南、安徽、河北、山东、内蒙等,按照村民的说法,通常在有人考查之前几天,企业会派人来做些嘱咐,给些小红包等,其余时间农民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收购价格很低,农民的利润空间非常小。在另一端,一些不规范的饲料企业为了转移成本压力,一方面不断提高价格,另一方面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价格总要有个理由,饲料企业炮制了蛋白含量这个概念,告诉农民蛋白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越好,价格也自然越高。从专业的角度讲,饲料的蛋白含量在37.5%足矣,但企业却不断抬高,甚至达到43%。销售价格上去了,如果企业真添加同样多的有效蛋白也还不错,但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添加的却是无效蛋白-可以检测到,但不可吸收,业内俗称“羽毛粉”。养猪的成本提高了,但猪吃了无效蛋白并不长,农民尽管可以一时上当,但会发觉的。为了进一步掩盖真相,很多企业的营销From EMKT.com.cn员或经销商开始介绍瘦肉精给农民。以农民的知识水平,断然不可能知道瘦肉精这种化学制剂的。遗憾的是,使用之后就有了依赖。因为上下游企业都在持续地转移价格压力,农民别无他途,只有进一步地、更大剂量地使用化学品。 三聚氰胺事件是同样发生的。三鹿这类企业总想着以低价格大量销售产品,而且中国企业普遍不关注信誉,而更为关注营销费用投入以及各级渠道商利润率。这种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决定了企业需要以较低价格生产产品。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压低奶源价格。尤其是有海外进口的还原奶粉在那做比对。澳洲的奶牛品种好,产奶量高,本国政府支持农业,鼓励出口,因此奶粉的价格不断下降。牛奶企业以还原奶的价格倒逼奶农鲜奶的价格,不断降低鲜奶的收购价。在这种压力下,奶农先是给奶牛大量饮水,而后是直接掺水,目的是提高产奶量。当牛奶浓度下降的时候,蛋白质含量降低,有人教会奶农或奶站掺混三聚氰胺,一种可检测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蛋白。 其他农业相关行业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在目前的环境下,蔬菜、水果、肉、蛋、禽、鱼、奶及其相关制品中的大部分都成为现代化学工业支持下的产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敏感,又无可奈何。因为这已经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的事情,而是整个商业环境的问题。抛开农业,啤酒行业的甲醛问题、家电行业的纸板问题、建筑行业的沙子工程、苹果代工厂的正乙烷问题等等,其根本原因都是如此。 探索其根本原因,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发生问题。太多的企业,都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在运作,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不断提高产销规模来降低价格,并且凭借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来恶意转移成本压力,使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主体的利润空间几乎丧失,迫使他们走向造假或采用极端方法。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 整个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发生了普遍性的伦理问题和模式问题,我们就必需回到本源问题上去寻找解决办法。目前,已经在采用的方式当然没有问题:对问题企业杀一儆百,但这如同治理腐败一样,仅靠严惩是无法断绝的,一定从源头上打断,在系统上整治;增加监管检验力度,但这是事后控制,而且仅靠监管,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像软件病毒或运动场上的兴奋剂一样,不断推陈出新,防不胜防。唯一有问题的,是由所谓的龙头企业全封闭运作,类似双汇最近提出的自建养殖场,不再收购农民散养牲猪,这是因噎废食,也不可能成功。首先,当社会是以不断深化分工、而后协作的方式发展的时候,这种模式本身是一种倒退,它的整体效率是下降的。现在农民自养或自种,甚至是不自身劳动力成本的,一旦变成企业生产模式,农民工人的管理成本将非常高昂。其次,在中国的分散农业环境中,自建种植或养殖体系,不可能解决征地问题。 我们要回到源头,从改变商业环境开始。其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现在的竞争不再是基于规模和价格的竞争,而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效率和价值的竞争。谁所在的产业价值链能更有效率地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谁的价值链就会胜出,而相关企业都会收益。在价值链理念的指导下,价格不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而是有了两个新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属性:首先是消费者体验价值的一部分,即“性价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是选择价格低的商品,而是物有所值的商品;其次是价值链相关环节合理分配利润的规则,各环节必需都能获得合理利润,整个价值链的合作体系才是稳定的,才有可能整体上不断深化合作、彼此协同,进而不断提高价值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提升效率的能力,即“价值链升级”。 价值链协同中,定价权通常是由龙头企业确定的,他们是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因此,龙头企业必须有理念来营造整个价值链的合作规则和商业环境,必须考虑到相关环节的经营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销售价格来建立协同规则。这其中,生产环节尽管是价值链的底端,但同时也是价值链存活的基础,忽视这个群体的利益要求,必然破坏价值链的存在基础。 所以,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让龙头企业-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承担责任。其实,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根本的部分,而捐款之类的只能算善举。各个产业中的领袖企业,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从改变自身的商业伦理和经营模式开始,首先来改变整个商业环境的微观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这么做了,整体环境也自然随之改观。这不仅是食品领域,而是中国所有商业领域的共同命题。具体到食品领域,建议各级政府改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定义,只有那些关注并保证农民利益的企业才能被认证。其实,也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企业,才能在长期上一直健康发展。我们在做农业产业的研究中,在山东泰安发现一家有机蔬菜企业,其经营模式的核心是保证农民的种植净利润是每年、每亩地为4000元以上,并且每年根据企业经营模式的升级而获得相应提高。在这个前提下,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被组织起来,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安排种植,由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和市场研究来分化个体农民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农业领域的主流。 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解决的。倒退几十年回去,美国当年也同样发生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方式也是如此,一方面提高监管力度,一旦发现,这个企业一定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育、支持龙头企业改变商业伦理和经营模式,通过创造和谐发展的商业环境达到整体的、长期的利益的最大化。 白刚,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北京尚衡知本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师从包政教授。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EMBA教授,《销售与市场》等杂志专栏作者,十多年企业咨询顾问经验,丛林集团、农大肥业、正虹科技、红塔、动力源等企业专家顾问。擅长战略、组织能力构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与组织变革、事业部制改造、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策略、计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邮箱:baigang73@16.com,新浪微博:@白刚商业评论,博客:http://blog.sin.com.cn/baigangshzb。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