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土体育用品的品牌突破 7 上页:第 1 页 本土企业在品牌突破上的努力 外资企业在一级市场完成品牌建设后,开始延伸产品系列和市场覆盖,渐次进入二、三级市场;而本土企业也不甘示弱,努力向一级市场进发。两大集团的竞争,随着产品和价格日趋同质化,焦点自然集中在品牌上。而体育用品市场的消费文化也进入时尚化和体验化阶段,消费者首先是按照品牌而不是按照功能或价格来做出购买决策的。源于本土企业在品牌理解上的天生弱势-这也难免,本土企业是依赖生产而不是营销起家的,我们的企业更多采用了模仿和跟进策略。但这种模仿基本停留在形式层面。 实际上本世纪以来,外资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策略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更注重研究消费者的价值观,理解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过程的体验。其间的原理,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2002年提出的“体验经济”这个概念中,有详尽的阐释并被广泛认同。美国学者揭示了21世纪后的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更关注内在的体验,关注自己在形体、情绪、知识上的参与感及所得,而不再是外在的商品、服务或单纯的品牌知名度。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下,企业在品牌建设上要强调“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和感受,取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外资企业对体验经济有更深刻地理解,在营销策略上更加强调“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互过程”。以耐克为例。在品牌内涵上,传播的理念一定是体现了青年的文化和身份象征;在营销活动上,更强调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事件营销,诸如更频繁的明星面对面活动、青少年赛事赞助、国家队及俱乐部赞助等。 本土企业缺少对体验经济的理解,但在形式上的模仿也算起到了一定效果。首先,本土企业跟随外资品牌做“亲近消费者”的事件营销,尤其是赞助青少年赛事,例如街头篮球赛、极限运动挑战赛等等;然后是提升品牌内涵的努力,尤其是广告语和广告内容的改变颇为不易,安踏不再是“我选择我喜欢”这样的平铺直叙,变成了更有感染力的“keep moving”;李宁不再是“我运动我存在”或“出色源自本色”这样的自恋,变成了更能引起认同感的“一切皆有可能”。应该说,尽管这种改变大多出自形式上的模仿,而且由于本土企业的一窝蜂而让人稍觉作呕;但我们还是应该肯定本土企业的努力。尤其是李宁,不愧为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的领军企业,他们不仅认识到了消费体验化的趋势,在整体营销行为的外在上越来越接近耐克;而且他们较早地认识到了品牌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各个区域市场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全球性文化交流的频繁加速了消费文化的融合与趋同。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以运动和娱乐为载体的、以强调自我和彰显个性为主体的文化观念,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消费文化。这种进程加速了全球性品牌对区域性品牌的替代。在体育用品领域,因为品牌的内涵日益从“强调品质和功能”转向“强调价值观和个性体验”,这种替代性更为显著。李宁较早认识到这一点,开始试图从本土营销走向全球营销。尽管李宁的销售仍然立足本土市场,却越来越多地聘请有全球影响力的田径和篮球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但本土企业若真正想成长为全球性品牌,必须走入全球市场,一方面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实施占位并获取规模成长,分担品牌传播上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一定要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或欧洲仍然对其他市场有示范和辐射效应,试图建立全球性品牌的本土企业必须抢占这个制高点。这种机会是存在的,美国和欧洲市场在走向M型社会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分化是必然的趋势,大量的中低消费群体在关注性价比的基础上选择品牌,像李宁这样的企业有机会走入发达国家市场,首先建立中档品牌的定位,再向高档市场发起冲击。 李宁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当今的品牌越来越以来具体产品的支撑。而体育领域的产品,日益强调的是专业性,强调适合具体应用场合的功能特性。就像在篮球鞋领域,耐克的品牌有气垫技术作为支撑,李宁在发展跑鞋的过程中,强调“李宁弓”技术对品牌的支撑。对于体育用品领域的技术创新,本土企业完全可以借用国际上一流设计室的研发能力。高度专业化的全球性分工,使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利用全球水平的基础研究和设计,李宁就是把技术研发工作直接外包给美国一流设计机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