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mop:品牌集合店的样板 7 上页:第 2 页 品牌集合店是打长久战 ■口述/协信集团上海商业总经理 郑伟烈 整理/本刊记者李妙娴 在国内,品牌集合店要有很强的产品线,上游、中游和下游都要很完善。上游包括采购产品和买手。买手制在亚太区只是初步发展,例如连卡佛、华敦,相对来说有几十年的历史。买手制要到前线卖场去买,再卖。每个品牌的强项、丰富度、SKU、每季度设计师做的量等都不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买下所有最新、最全的款式。所以公司要有很强的资金实力、现金流,既能支撑产品购买,又能扛住库存的压力。这是品牌集合店模式在上游存在的供货、需要专业技术的难题。根据多年来的行业经验,最后成功的没有多少家。 在下游,购物中心首选和品牌方合作,要知道购物中心当然更愿意Prada鲜明地出现在商场里,而不是某个品牌集合店。如果品牌有一定的实力,都想单独做门店,而不是“炒成一碟”,因为这样宣传力度更大、展示机会更多。另外,商场通常在一层展示单品牌店,品牌集合店则在二层,造成重复、打架,而且很多品牌集合店是二线、三线代理,没有100%的零售授权。如果这样出现在商场,是打不过品牌方的,品牌方在产品丰富度、款式、价格方面都有优势。所以,要有一个好的品牌零售终端才能集合多品牌,甚至是大品牌。 而且,新开的商场招商很辛苦,就找替代物,但一旦发展稳定下来,就踢走他们,再拉大品牌进驻。这牵涉到边际租金问题,面积越大,边际租金越小,例如100平方米的店铺是每平方米500元租金,但1000平方米的店铺,租金就降到每平方米300元。一般情况下,品牌集合店的面积都很大,I.T就超过了1000平方米。 品牌集合店是打长久战,但现在很多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吸引风投,填补前期亏损,不是用现金流解决问题,更像是孤注一掷,快速开店,最后很多店都撑不下去,是一种逼进、搏一场的想法。 另外,一个买手要成熟需要10年,买手大多是大学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但这是个“跪下来给人换鞋”的工作。连卡佛有100多个买手在欧美跑,不管学历多高,刚开始都要在买场蹲几年,这样才会体会顾客的需求。到米兰下单前,还要计算好OTB(order-to-buy)和SKU,因为买手不是替某个客户代购,所以要考虑库存。这样素质的人不介意从前线做起,就需要有实力的企业来栽培。这样它要养的这群人的年薪就得不少,连卡佛一年花在买手身上的钱都过亿,这需要有几十亿、甚至过百亿的销售额才能支撑。买手培养不是一两年,连卡佛开了164年,但市场上有多少商家有实力和耐性养着一个高学历的跨国专业团队?所以这个行业很不容易,需要人才,也要企业养得起、等得起这些人才,有一个时间过程。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