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消费者心理与互联网思维看宝洁的问题 最近一则消息让业界震动:宝洁CEO A.G. Lafley(雷富礼)表示未来2年,宝洁要砍掉旗下半数品牌,数量高达90到100个,最终留下为宝洁能贡献95%利润的大约80个品牌。在2014年7月1日,宝洁(P&G)在辛辛那提宣布把市场总监(Marketing Director)改名为品牌总监 (Brand Director),市场部(Marketing)也改名为品牌管理部。宝洁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值得思考。面对宝洁的改革,可能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但从消费者心理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是最重要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宝洁作为行业的标杆一直影响企业的经营思想。宝洁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广告特别是明星广告拉动商业强劲增长,占领货架以及渠道为王的管理战略。这些确实给宝洁带来了骄人的业绩。然而进入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日益加大,特别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开始改变业态,面对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宝洁高层的重视。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获得产品和服务信息,并从其他客户的评价中获得对品牌的认识,不再单纯听信于厂商的一面之辞或明星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体验决定品牌的价值。这就是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心理的最大变化。 近十年来虽然宝洁的广告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但销售业绩却停滞不前。有关分析认为,受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宝洁在过去几年中一直都面临着提升销售额和削减成本的压力,宝洁利润增长率自 2006 年到 2013 年一路下滑,同时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广告拉动的营销From EMKT.com.cn策略在某种意义上失效,广告驱动的宝洁经营模式也基本到了尽头。 在互联网时代下市场环境已经变了,消费者不想要那么多选择,谁不想生活简单、方便。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讲,他们不在乎规模大小,更关心的是产品或服务是不是我的选择,我的产品我做主,这就是今天消费者的格言。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大量投放广告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可以说,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保证成功,电视等这样的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主流人群(80后、90后)不再看电视而是手机控,随着媒体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消费者注意力的分散,依靠大众媒体已经很难打中最具价值的消费人群。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是以“族群”聚集在一起,企业对于消费者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动作,而是一个从外在表现到内在心理因素双重驱动的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生活者。今天消费品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核心逻辑不再是将消费者一网打尽,而是先去寻找自己所在品类的真实人群,通过真实人群中的领导者去引领大众市场,从而赢得规模效益。 市场营销要以消费者心理为中心,这可能对管理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然而现实中企业或商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拟出所谓的“消费者”,而不是认真分析与洞察的结果。从消费者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看他们手中拥有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头脑中的消费(价值)观念、自我体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如果说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水准主要是由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那么后工业社会主要指互联网环境下消费人们更加关心生活的质量,关心自己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获得的满足程度。有调查表明(2012)影响年轻人消费行为的主要观念主要有:关注自我发展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观念、独立生活与体验消费的观念。这些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对此宝洁的反应明显不及电子产品行业。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