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何以短命 7 上页:第 1 页 四、讨好用户,撩泡装爱 网络时代流行说“得用户者得天下”。 企业与用户,一定意义上恰如一场恋爱。 企业吸粉粘粉,恰如恋爱追求,所有经营努力,就为给用户一个“爱的理由”。 而中国创业者与生俱来的投机基因,在经营用户时往往呈现出“渣男”的特质。并非从发心上爱用户、从产品价值研发、用户体验优化上替用户着想,而是基于功利的权衡上,以撩泡装作爱。把爱“上你”装作“爱上你”,与渣男无异。通过各种忽悠手段骗取用户的亲近,用各种虚幻不实的承诺讨好用户,用假冒伪劣的产品欺骗用户然后百般狡辩。赤裸裸的撩泡行为。
许多企业对用户诉求的理解往往一厢情愿,肤浅,在用户价值的研究上、价值开发上不重视投入。尽管都在提匠人精神,但许多创业者天生缺乏匠心,又怎么可能练就独门绝技的匠艺?具有匠心的人都有疯痴般的执着,阿甘式的耐力。惯于投机取巧的许多国人这方面先天不足。 为何苹果手机全球风靡而国产手机一蹶不振?华为异军突起又是何故?报喜鸟富贵鸟匹克红豆曾一度声名鹊起而现在又江河日下?用户诉求在变你为何没变? 更有甚者认为,用户是贪婪的,先通过福利把用户聚拢起来,等用户对应用产生依赖之后,再绑架用户进行分类分步收割。这类企业普遍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互联网行业较为普遍。 这些企业讨好用户是基于自己的欲望诉求,不是醉心于提升用户体验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的愉悦,不是以用户价值换取企业价值,无法修炼出匠心,更练不出匠艺。不是利他而是利己的爱,自然跟不上用户诉求的变化,把不准用户诉求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和逻辑。 “不懂我就是不爱我”,这在两性中,叫喜欢而非真爱。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喜欢是利己的,如摘花泡酒;爱是利他的,如背水浇花。虚华不实的营销手段终归难以沉淀用户的真爱,对用户缺乏“真爱”发心、产品研发抓不准用户的真正诉求,是很难获得用户真爱的。不舍得在用户体验上用真心、下功夫、重度投入,企业何以长续? 五、求才爱才,叶公好龙 对创业者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说起来都明白,做起来却未必。 许多创业者首先在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上就很随意。以为人资部就是发布招聘信息,收集简历,统计考勤,恨不得一个文员就搞定一个部门。很多创业者内心就这感觉。 人资团队配置标准偏低是中国企业相对普遍的情况。再有,在人才甄别上也经常缺乏严谨的态度。 首先是忽略对目标人才的精准画像。究竟什么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性格和专长的人才,是自己的首选目标?选准人才,要对目标人才进行属性分析、参数列表和权重划分,这样人资部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属性,按图索骥,更准确地物色筛选到理想人才。这活必须是用人单位以严谨的态度做扎实,人资部代劳是“狗拿耗子马耕田”,局外人干了局内的事,不切实际。 其次,对重要岗位老板要亲自甄别简历直接面试,特别是与老板直接工作互动的高管。低配的人资团队往往比高管人才的资历浅得多,特别是涉及专业度高的岗位,往往无法洞察高端人才工作经历后面潜在的经验价值和资源价值,甚至衡量不了人才水平的高低。低配的人资只会单纯的对应岗位经验是否相同,甚至还夹杂个人喜恶和情绪,任意取舍,这就很容易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我见过超百亿的企业家招聘高管,都是亲自筛选简历,自己直接面试。一旦远程沟通对路,不惜亲赴异地约谈。这才是玄德般的爱才惜才,放得下身段,赢得了人心。但凡有些阅历的人才,薪水低点也会选择这种大度厚德的企业主。 其三,很多企业在面试时简单的程式化,上来就问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得意案例,与要求的经历稍有不符就横加否定,简单而粗暴。这就背离了企业招人用人的初衷和务实常识。 甄别人才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企业用人才是为了发挥某个部门职能或岗位价值,不是简单找参数对应的人。如果应聘者都迎合你的招聘要求做功课,你就会错失真正有价值的人才。高明的人资在面试时基本不看简历不问经历(筛选简历时已经研究过),通常会先就所招岗位进行必要的介绍,在信息基本对等的条件下,把公司对该岗位的一些预期目标和成果要求,作为问题询问应聘者如何实现。然后听他的思路和方法。这过程中就能很好的甄别人才的思维高度深广度,思维习惯、处事的德行、经验能力、工作风格和性格特点等。是不是企业适用的人才很好甄别。只会盯着简历,根本甄别不了人才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力、德行,是否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只会对应简历那不是选才,找茬软件就够了,要人何用? 凡此种种,究其根本,就是创业者惜才爱才只是叶公好龙式的肤浅,不肯在人才选用上放下身段求真务实,然后又总是吐槽人才难得。这种缘木求鱼的求才理念也会渗透在企业面对产品、面对用户上。处处丢分,企业总分不及格,最后难免被淘汰。 六、迷信政府官员,低估金融风险 招商引资近年来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多数都是一把手主抓,很多地方甚至把招商指标摊派到各个职能部门,招商经费纳入预算,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年度任务,辅之以考核和奖励政策,于名于利于政治前途,官员在招商措施上不择手段在所难免。 近年不乏创业者深受其害。笔者身边就颇多实例。 有位福建的食品企业老板Y总,以几款小菜称霸南方十几年,可谓家喻户晓的品牌,也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商而优则贵,就结识了某市委书记。后来书记到外省任职,多次邀请他去参观考察。架不住各种政策和金融扶持的承诺,一来二去,就定下了5000万的投资计划。企业自建厂房,政府提供土地并负责修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银行一比一配套提供金融支持。 可不到三年,厂房建了大半,三通工程才完成不到30%,领导又换地方了,银行也换说法了。说好的政府统筹原材料合作社供应也困难重重。这下Y总进不得退不得,真是骑虎难下欲哭无泪。跑上跑下再折腾了一年多,弄得心力憔悴,原本的主业也因此受到拖累,屡出质量事故,销量下滑。没坚持几年,已被竞争对手挤压到江湖边缘。 当初要是不枉初心,坚守本分,继续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在优势基础上持续创新创造,也许能成就一方霸业,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痛不欲生。 有些创业者总是好大喜功,官员正是利用这一点,加上为了政绩,肆意渲染,放大承诺;企业虽然知道政府承诺的很多因素并不确定,但又高估与官员的私情和人格,加上前景的诱惑,一次次说服自己往坑里跳。 有人死在官员私交的坑里,还有人死在了银行的坑里。 福建有家服装加工企业,每年数亿订单,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应内地的招商引资,在内地投资兴建服装加工园区,政府配套商业用地做地产开发。园区规模不小,标准够高,业务也稳步上升,这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成为当地的明星项目。政府、媒体也都赞誉有加,支持配合如众星捧月。各大银行都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形势大好就容易心熊胆大。一度资产负债率实际高达80%多,企业其实已经在裸奔。到08年金融风暴,房子卖不动,订单在减少,工人在流散,眼见偌大的产业岌岌可危。这时银行也陆续上门了:你还吧,还了再贷出来。于是高成本过桥,然后银行不再放款。然后到处被告,然后破产,然后身陷囹圄。。。。。。 近些年这些案例不胜枚举。过度欲望膨胀,低估政策风险,高估官员诚信,违法消费金融。中国冤死在这坑里的企业不在少数。 企业成功如积沙成塔,企业溃败却往往一剑封喉。 企业的短命,不同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特征和因素,难以尽言。而且中国企业的短命也有着中国的特色。从市场基本规律的角度,究其根本,利他发心的企业,有社会担当的企业,醉心原创匠心独运的企业,尊重人才尊重用户的企业,敬畏未来有洞见智慧的企业,才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希望。 随着国际经济的深度交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数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成长积累,加之政府的引导和鼓励,创业者自身的修炼沉淀,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基业长青。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8479535251,电子邮件: 342060981@q.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