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洋品牌的“本土化”与“厚黑学”

洋品牌的“本土化”与“厚黑学”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2-10-10, 作者: 孔明, 访问人数: 3957


  时下,无论从媒体,还是从市场,都能看到洋品牌的“超低价格”:在深圳沃尔玛,一款松下微波炉只卖398元,比格兰仕的微波炉还要便宜;在北京198元买一台LG空调;一台LG微波炉199元……洋品牌爆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价,这意味着什么?

  曾几何时,动辄上千元,上万元的洋品牌家电缘何从“价格天堂”跌入“价格盆地”,沦为比中国杂牌价格还低的“垃圾股”呢?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中国制造”带来的“中国力量”,洋品牌迫于各方的压力,为了达到短期目的,撕下一贯伪装“高贵”、“高档”的面具,已到了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疯狂地步。

  据日本《朝日新闻周刊AERA》报道:从摇篮到坟墓——影响日本人生活的“中国制造”。日本记者清水胜彦、藤生明访问了辽宁省东港市的中日合资水产加工厂。工厂有1300名工人,大部分是近郊的20多岁的年轻女工。工厂总经理沈斌边看女工们工作边介绍道:“这是卫生第一的食品,许多工作非常累眼。”如果食品中有任何一块碎骨没有被剔除,就可能接到顾客投诉。但这里是中国,视力好的年轻人到处都是。“日本工厂里从事这种工作的多是老花眼的中老年人。在这点上我们占有优势。” 日方副总经理世川洁也有相同看法:“与其是说因为工资低而选择了中国,不如说是从质量角度出发而选择了中国。”

  美国《财富》杂志以「一切都是中国制造」为题发表文章指出,十年前,中国还以出口玩具、纺织品等低廉产品为主,现在已成为 高增值、高技术产品的可靠、稳定生产者。

  国际著名策略专家,麦肯锡驻日首席顾问大前研一撰文指出,《中国冲击——怎样同强大的中国打交道》“从经济方面看,不必说中国已经加盟世贸组织,中国本已具备同世界各国平等交易的基础。中国诞生了六大经济地区:东北三省,重工业地带;北京和天津,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基地;山东半岛,冷冻食品和加工食品中心;长江三角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福建省,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珠江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电脑产业集聚地。这六大经济发达地区各自实现了经济自立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六大经济地区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引入外资,并借此走上发展之路,现在中国已在数个领域占据了世界第一市场份额。比如,格兰仕是世界上微波炉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最强和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长虹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这类大企业还在相继出现。中国在今后10年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将不容置疑。目前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国德国和日本将很快被中国赶超。如此一来,日本只有积极发展与日益成为巨大市场的中国的关系,才能利于自身的繁荣。” 

  业内人士认为,一大批以格兰仕、长虹为代表的“中国造” 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全球市场上的导向产品。这意味着,今后谁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谁就能很大程度地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 “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曾经是低档品,含金量远不敌“日本制造”,如同“韩国制造”,但是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从国内权威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松下、LG等洋品牌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被挤压到低端其品牌的“含金量”正在大幅度贬值,相反国内名牌却大举抢占了中高端市场,如格兰仕推出的数码光波微波炉,长虹推出的精显背投彩电,都是业内公认的顶级产品,借助技术升级的契机,“中国制造”的品牌日益变得响亮起来,中国正在成为高附加值的复杂技术产品的可靠制造中心。“中国制造”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凸现“中国力量”,“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已到了重新估价的时候了。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首席咨询师施炜认为,在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从现状分析,洋品牌正在遭遇本土品牌的“围剿包抄”:一,洋品牌纵然来华建厂,但在其管理模式决定了其管理成本不可能低于本土企业;二,国内流通渠道的分散、动态性决定了洋品牌一时半会不可能拥有本土企业驾御渠道的能力;三,人的因素不可小觑。施炜以国产手机在进口品牌的夹缝中市场份额迅速攀升为例,说明本土企业营销队伍的庞大力量。 

  施炜给本土企业支招:一家电市场是全球化市场,同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成为跨国公司,展开全球竞争;二中国本土市场已成为众多洋品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中国本土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用足成本、渠道、速度优势,将洋品牌挤出组装环节,不给其获得喘息机会。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8篇)
*火烧洋品牌背后的六大隐忧 (2007-03-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谢付亮)
*黄嘉略的帽子和洋品牌迷信 (2006-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洋品牌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05-07-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炜)
*国际品牌的本土化与中国品牌的“伪”国际化 (2004-03-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龚文祥)
*面对洋品牌的攻势国人有四个认识不足 (2003-02-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汝林)
*国际品牌本土化,土得掉渣 (2002-10-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冷振兴)
*洋品牌竞争决战品牌管理 (2001-10-30, 中华企业内刊网,作者:苏珊)
*换个角度看洋品牌 (2000-07-26, 中国经营报)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