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中国日化名牌--凋落 7 上页:名牌的成名背后 八十年代末,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资日化企业悄然登陆中国,由于政策的限制,他们与国内的日化企业合资办厂。1986年,上海利华公司成立,由联合利华与上海轻工集团合资组成,后者控股23%;1988年,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成立,美国宝洁占75%的股份。由此拉开了外资公司长袖善舞的进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自外资进入中国以来,在日化行业注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开始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力求通过品牌的意义影响并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同时注重销售和售后网络的建设,因此,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具体手段如下: 1、公关营销开路。1994年,高露洁公司主动与中国政府合作,发展中国口腔健康护理进程,在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向中小学生普及口腔教育的科普知识。高露洁牙膏还首获中国牙防组认可,今天,“没有驻牙”已成了高露洁的代名词。宝洁公司也不甘示弱,“今天你洗头了没有”的广告铺天盖地,至今在洗发水领域的霸主地位无人可敌。 2、广告宣传发威。从外资进入中国的那一天开始,就以高质量、高密度的广告宣传赢得了消费者的注意。宝洁最初的明星广告,不仅满足了开放不久的国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让自己高品质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其一年的广告费用竟高达6亿人民币,这已相当于几个小型日化厂的产值! 3、促销手段丰富。在产品的销售上,外资注重陈列的视觉震撼,同时举行多种让利促销吸引消费者,另外还间隔送免费样品给消费者试用,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 4、技术创新不断。面对中国产品的落后包装,外资则花样百出。牙膏一改传统的铝壳包装,启用新的塑管包装,甚至还有立式包装。洗发水从传统的洁净、去屑到滋润、营养,时时引导市场潮流。 外资公司就这样给了中国日化企业一个下马威,面对国内消费者纷纷购买外资产品,面对自己产品门前冷落的惨境,国内企业骤然间变得不知所措。如何竞争呢?广告比不过,利润比不过,管理跟不上,似乎根本找不出可以抗衡的手段,更加让这些企业担心的是,随着效益每况愈下,企业也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于是趁着品牌还有影响力,早点合资还能多值些钱,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更加得不偿失。而且当时整个中国都兴起了合资浪潮,政府官员都有着引资的任务,也希望国内企业能够合资,何况日化本就不是什么敏感性的行业。就这样,郎有情,妾有意,轰轰烈烈的合资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些合资惊人的相似就在于中方一般出让自己的品牌与设备,而外资都以资金进入,由于中方品牌与设备折算下来的钱并不多,外资在合资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的股份。如宝洁与北京日化二厂的合资,后者以熊猫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支付给熊猫品牌50年的使用费是1。4亿元人民币,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中浪奇以全国高知名度的高富力品牌、厂房和部分资金占40%的股份。上海家化以三分之二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骨干人员及露美、美加净品牌与美国庄臣公司合资,外资股份也占多数。还有汉高控股上海可蒙,获得可蒙与孩儿面品牌的使用权等等。 应该说,国内日化企业与外资合作,除了有生存忧患这一客观因素外,还是希望能够借外资雄厚的资金与成熟的管理及营销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品牌的市场。对外资而言,合资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以外,利用中国本土企业现成的设备、渠道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使费用大大减少。从前景看,这是一个双赢的举动。这样说来,合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