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不是问题,出路才是关键! 7 上页:对于争论的评论 王董事长引发的这场辩论是个好事,它促使我们透过铺天的广告静下心来分析我国的葡萄酒业,寻找正确的方向。不用说,与新老世界酒相比,今日的中国葡萄酒业还仅仅处在起跑线上。 国酒口味如何? 我品尝过许多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从中低档到高档。恕我直言,国产葡萄酒的口味太差,无法与绝大多数国外葡萄酒相提并论。具体说,我们的葡萄酒一缺酒香,二没重量,三无身材,四没余味,更不用谈平衡、缭绕、浑厚或是温柔等更高的境界了。可以这么说,国产最好的葡萄酒,在欧美零售市场上卖不过5美元一瓶。我一直在欧美市场上找我们的葡萄酒,从没看到过。事实上,国内货架上最好的红酒,也不过50元左右;而国外货架上的酒,从5美元到几百美元的都有。如果我们的酒真的好喝,早就出口了。 葡萄酒生产“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口味不佳主要是由于葡萄的质量导致的。世界上出产优质葡萄酒的产地,比如美国的北加州、法国的波多,都有百年以上的种植酿造经验,其土壤、日照、纬度、气候等条件能满足很苛刻的要求。目前我国还种不出能与北加州、波多等地相媲美的葡萄,所以短期内国产葡萄酿不出12美元以上的酒。虽然一些业内的领头企业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的葡萄园,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市场现实,寻找对策,而不只是表决心,喊口号。 品牌有用吗? 引发争论的《中国经营报》上引王董事长说,现在很多厂商花大力气搞品牌宣传,这是事实。然而,这种宣传方式对于葡萄酒行业适合吗?从我们多年在美国和欧洲的策略工作经验看,大规模伞形营销只适于极低端的葡萄酒生产商,所谓用“拉”的策略;而中高档的葡萄酒主要是通过品酒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所谓用“推”的策略。因为,酒不是牙膏洗发水,每个酒商都会有不同品味,不同价位的葡萄酒,甚至不同年份产出的酒口味亦相去甚远。伞形的营销方式,弄不好会适得其反,砸了自家牌子。消费者可没耐性去研究你那30秒广告说的是哪个价位的酒,他只会记得商家的名字。因此,国内酒商们在搞市场策划时,要有全局的、长远的观念,否则,几年后当国内主流消费群体在铺天而来的洋葡萄酒的教育下成熟时,从广告联想到个人饮便宜酒的经验,认定某个国产品牌就是代表了低档酒,那时候要扭转乾坤就难了。 我们要建酒庄么? 最近,酒庄的概念很流行,不少人认为酒庄是中国葡萄酒与洋酒抢夺中国市场“必然要迈出的关键一步”,真的吗?走进嵩山少林寺看到的是文化,可今天学武术好象没有人再去盖一座寺庙了。法国有传统的酒庄文化,最著名的几家我都去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法国的酒庄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公元1世纪,古罗马征服高卢时,法国就有葡萄酒了。中世纪,葡萄酒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把种葡萄和酿葡萄酒作为工作,因此当时许多地主都把种植葡萄酒作为自己的义务。现在很多法国的酒庄都是过去这些地主农庄的延续,而不是硬生生凭空创立起来的。在缺乏地主领地历史的美国和澳洲,葡萄是在地里种的,酒是在酒窖里酿的,人是在房子里办公的,没人去刻意追求盖酒庄。我的不少国外酒业朋友谈及我们的酒庄时,问我“到底中国的酒庄是什么东西?”,我没法回答。所以,大家还是把盖酒庄的精力和资源花在酿酒上的好,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对促进我们的葡萄酒业起不了积极的作用。 葡萄酒业具体问题何在? 讲了这么多,简单地说,我看到的葡萄酒业的现状是:口味差,厂商规模小,单位成本高,销售渠道混乱;酒业尚未起飞,就受到国内假酒和国外洋酒的夹击。小厂求生存,大厂求发展,病急乱投医,又是酒庄、又是广告,葡萄酒用卖牙膏的方式卖。做假酒的急,不知还能做多少天;做真酒的也急,不知两年后还有多少市场。众口齐声都说要酒法。试问,如果酒不好喝,有酒法又有什么用?我看到的是一个成长中混乱的市场,和在这混乱中摸索的人们。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