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本土化思维:中国营销业的救赎

本土化思维:中国营销业的救赎


经济观察报, 2002-12-24, 作者: 黄茂军, 访问人数: 4578


  卢泰宏:“转型营销”是从营销环境的角度,对中国营销差异性的一个概括,它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不仅来自文化差异,更来自制度环境的差别……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实践表明,该市场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较的确更特殊、更复杂、更具挑战性。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小国家或小市场时,适应性问题难度不大,全球化相对容易,而中国的地域、人口和文化都使跨国公司面临新的困境,尤其是中国正处在转型变动的市场环境中,使得中国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意义异常突显。

  陈放: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市场的顾客偏好和行为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已经登陆中国,我们的营销理念和行为为顺应这个形势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了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其中“食洋不化”是很多营销病的根源——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强的营销引擎,但这个引擎在其全球化旗帜引导下的扩张行为中,常常被硬性植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其“水土不服”自然不会是一种偶然。

  原定本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营销创新论坛”在最后时间宣告延期到下月8日,组织者透露的原因是,将在论坛作题为《打造中国市场的营销力》中心发言的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总裁密尔顿·科特勒先生本月没有档期。另外据组织者补充说明:密尔顿·科特勒先生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有“现代营销之父”美誉的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兄弟。

  有业内人士评论说:这样的理由和这样的说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营销理论的引进方面惟美国的马首是瞻——美国人在营销领域的作为已经得到全球性的公认,尽管世界各地的营养学家和文化批评家都在麦当劳与好莱坞面前皱紧了眉头,美国人还是成功地将它们推销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换回大量的硬通货,更成为横行于世、无坚不摧的文化攻城槌——其实在我们之前,美国人的营销理念已经在那些让我们仰止的跨国公司中有着或深或浅的渗透。

  中山大学国际营销教授卢泰宏博士在其《行销中国:02中国行销报告》中描绘说:“当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时,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引发了众多全球商业领袖美丽的遐想,中国经济所绽放的活力让全球资本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港湾,跨国公司如候鸟翩然而至……”这些“翩然而至”的跨国公司当然不仅仅是来中国成为某种经济景观,他们需要的是过冬、觅食和繁殖,并以此来激励和要求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此背景下,国际营销大师将自己的目光毫不吝啬地投向了中国当是自然,科特勒和舒尔茨们的营销理论则成为中国营销人员的“圣经”。

  但这些营销大师随即便沮丧地发现他们的理论在新生的中国市场出现走形与异化,比如中国的企业家近乎偏执狂般地投身价格战。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发现,这个正处在转型期的市场有着自己独特的胃口,来自文化的差异和制度环境的差别,使得国际营销的一个焦点主题——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的策略选择意义突显。

  卢泰宏博士指出: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的“赢”和“输”,都证明了“中国本土化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本土企业营销思维弥漫应变气息,中国营销业在2002年呈现迎合市场全球化的转型趋势。卢博士将这两个方面分别称之为“转型营销”和“营销转型”。

跨国公司的作为

  一个月前,由《经济观察报》组织召集的“观察家论坛”曾经有过一个《分享中国经验——跨国公司的区域化战略》的研讨活动,与会的跨国公司代表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其中比较经典的阐述:

  “全球化绝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全球化必须是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在走向区域化的过程中实现……当年我们进来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把世界最好的经验带到中国,融合本土化的特色,然后再把中国带向世界。我很高兴地说,在过去的四年当中,这个宗旨、这个目标、这个基础没有动摇,没有改变,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概念。在这个本土化的过程当中,不但我们的产品要本土化,此前更重要的是人才必须本土化。”(伊士曼柯达公司·叶莺) 

  “在美国以外,微软是家典型的美国公司,它所有的投资、研发、研究都是集中在美国本土。它没有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研究院、全球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告诉微软,如果微软不在中国进行这样的投入,作出这样的承诺,想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在中国土地上管理好一个企业,可以说任何一个纯西方的模式、纯美国的管理模式都不一定非常适用。把西方的管理方式更好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适合于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微软公司·唐骏) 

  “尊重中国的国情,这种本地化思维并不表示我们要放弃在美国的那些价值观,所谓的本地化思维纯粹意味着我们对中国的国情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尊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实际的行动,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过去,我们没有开自己的专卖店,但是为了适应中国国情,我们在全国开了80多家专卖店,同时我们也能保留一些积极的推销员,帮助公司去开拓市场、服务顾客。现在,安利在中国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两条腿走路,一边培养推销员,一边开专卖店。”(安利公司·郑李锦芬) 

  自1983年哈佛大学的莱维特教授力主实施全球化标准营销、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市场全球化”这一概念以来,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化还是本土化就一直是国际营销中的一个焦点主题,从“全球标准化”到“全球思考本土执行”,再到“地方全球化”,多元化的答案提供了不同的策略选择。

  卢泰宏博士分析说,从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角度,中国市场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较的确更特殊、更复杂,因而更具挑战性。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小国家或小市场时,适应性问题应该难度不大,全球化相对容易;而中国的地域、人口和文化都使跨国公司面临新的困惑,尤其是中国正处于转型变动的市场环境中,使得中国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意义异常突显。

  卢博士举例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安利、伊莱克斯在中国的营销策略,认为这些跨国公司都是强调“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安利在中国设店面、肯德基做中式快餐等等,对它们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只有在中国,国际品牌的降价策略才如此明显和普遍——由于中国市场提供的例证,全球营销似乎应该更加偏向或者关注“本土化思维”。


1 2 页    下页:本土企业的应变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6篇)
*“本土营销”拒绝西化? (2003-09-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双全)
*中国营销界何时才能做到本色营销 (2002-12-04, 经济观察报,作者:郭立新、胡志刚)
*中国营销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2002-01-24, 中华企业内刊网,作者:徐滨)
*营销学的回顾与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2001-03-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董锋、骆正清、李德明)
*中国营销人当哭 (2000-07-13,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五期,作者:张小虎)
*建立中国营销界的标准 (2000-07-12,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四期,作者:张明辉)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