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洋品牌的攻势国人有四个认识不足 7 上页:第 2 页 4、对品牌战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市场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品牌谋略的竞争。谁能恰当的运用品牌谋略,谁就能赢得市场,赢得财富。生意场上风恶浪险,商海沉浮市不罕见。翻开一部现代企业经营史,可以看到:世界著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依靠深谋远虑的品牌战略。曾经帮助“雀巢”闯过“信任危机”的帕根说过:“任何一家试图长久生存并发展的企业,都离不开品牌谋略来相助”。 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太需要品牌战略,太需要进行战略研究了! 这些年,洋品牌为什么能够一路进击的占领中国市场? 为什么在洋品牌和民族品牌的较量中,中国品牌轻易的就败下阵来? 在中外合资合作中,中国企业将自己品牌低价入股、外方将中国品牌“吃掉”后“冷冻起来”的“冰箱品牌”难道还少吗? 据不完全统计,外商在进行品牌输出时、先行采取收购或冷冻等办法遏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品牌,继而推出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的已不计其数。 近年被洋人先后 “收购”了的我国品牌计有: “洁花”洗发液;(134万美元); “孔雀”电视机;(315万美元); “豪门”啤酒; (6000万元人民币); “光明”染发液;(2000万元人民币); “金鸡”鞋油; (1000万元人民币); “洁银”牙膏; (1000万元人民币); “太湖水”啤酒。(2500万元人民币)等大量知名品牌。 在医药行业: 中外合资的14家大企业中、外方全部使用洋品牌控股的就有13家。“杨森”、“史克”、“华瑞”、“大家”等合资药厂的品牌,长驱直入的占领了中国市场。 在啤酒行业: 美国的“百威”,“米勒”,“红带王”; 日本的“麒麟”、“三得利”、“朝日”; 德国的“贝克”; 荷兰的“海内肯”; 菲律宾的“生力”; 爱尔兰的“健力士”; 澳大利亚的“富仕达”,纷纷进入了中国市场。 在微波炉行业: 日本的“三洋”、“日立”、“松下”、“夏普”、“三菱”; 韩国的“三星”、“大禹”; 美国的“惠而普”; 法国的“万能”等,多利用合资中方原有的销售渠道,挤占了中国市场。 一方面是一大批国有品牌的退却、让路; 一方面又是一大批国有品牌的奋争和崛起。 20年来,中国企业高擎着民族品牌的大旗,历经风雨,进行抗争,终于创造出了“红塔山”,“海尔”,“美的”,“春兰”等一批成长起来的中国民族品牌。“乐凯”、“海鸥”等品牌尽管艰难,但也还坚守在阵地上,顽强的生存着。 可是,中国民族品牌成长的土壤,毕竟是贫瘠的。以短缺经济为特征的市场,培育不出强烈的品牌意识。进年来,已经明显的暴露出我们品牌意识的稚嫩和肤浅。特别是缺少对品牌创造和品牌成长的理性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思考 。 当工业化的市场壁垒,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快进程而被打破的时候;当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迅速的将全球融为一个巨大的、没有时空差异的统一市场时,面对着入世后更加开放的市场和即将开展的跨国营销,网络营销。我们那些注入了太多民族情节的品牌意识,那种还把品牌仅仅当成商标的浅薄品牌意识,能够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吗?能够和涌入国门的跨国公司的强势品牌抗衡吗? 回顾这些年围绕着品牌演义的历史, 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索和警觉吗? 难道不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吗? 所有这一切说明:中国企业太需要战略,太需要进行战略研究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rulinwang25509@sin.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