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资本向何处去? 7 上页:第 1 页 造成产业资本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同质性产品过剩,而商业产品——“销售服务”的过剩程度比工业产品还要严重。如果说生产能力过剩程度只是一比二、一比三的话,那么社会总销售能力过剩程度至少是一比五甚至一比十。并且做为提供给大众消费人群而不是特殊人群的“销售服务”,各商家很难形成“异质性”——任何销售服务都是需要成本的,在销售成本所能允许范围内,“你”所能想到、做到的商业措施一旦形成卖点,就很容易被其它商家模仿并且是合法的模仿。这与工业产品还不一样,工业产品还有一个“专利权(尽管在现实中对专利权的保护还有许多不力之处)”来阻止模仿,商业产品在法律上就没有任何可以阻止他人仿制的地方。虽然在上一轮商业竞赛中,传统商业巨头确定的“优质环境优价”策略棋输一招。但是百足之虫僵中有活,它们一旦调整了商业战略和经营定位或划出部分资本用于重新经营定位(本文初稿撰写于去年五一。一年多来事实证明,传统商业大户正是按照这个路线来做的),商业资本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以“低价策略”为武器新兴的商业三巨头的迅速崛起,当然有自身远见卓识的内在因素。然而所谓时势造英雄。商业低价策略的成功除了与“产业资本产能过剩”有关外,还与“其它商业资本尤其是传统商业大户过分注重商业环境建设”这条客观经济背景密不可分的。 没有工业产能过剩,产业资本就不会愿意用低价把产品卖给它。而没有其它大商业资本过分注重销售环境建设、采用“同样产品、优越消费环境、相对高价格”经营定位,也不会给新兴商业力量以可乘之机。消费者喜欢‘优质消费环境’这是没错的,但是相当多数消费者却不愿意为优质环境多付款这是传统商业巨头没有考虑到的。新兴商业力量窥破商机以“同样产品、稍差消费环境、相对低价格”经营战略与其应对,使原本是传统商业地头蛇的囊中物成为镜花水月。新商业巨头“以一小博两大”却出奇制胜,从商业意义上说也是消费者对其恰当经营思想的奖赏。 产业资本在整个经济链中由“弱小时为主导”变成“壮大后反而被导”,是一件非常发人深省的事情。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厂商竞争,实质是利益分配之争。 而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在功能上是相同的,因此是天然就是矛盾的。所以厂厂之争、商商之争是利益争夺之争。同类合作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被证明是难以持久的。 当然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如果仅仅就是目前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两大生产力要素较量的话,即使低价策略的商业模式被大量模仿和跟进、产业资本八面出击发展培植其它商业渠道而使苏宁、国美等的优势不再的话,也很难使产业资本地位有大的改观(即便商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会有利于产业资本)。因为毕竟从市场总体供应上说是供大于求的,这个大前提是没有改变的。 但是社会的进步主要就是体现在竞争要素的变化上。不管是产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其兴、衰、主、从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产品的同质性强。 而产品的策划可以使产品同质性降低、异质性增强。当产品异质性强的时候不仅只是价格可比性差。它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使掌握异质性产品的利益体(按照定势思维应该是产业资本。但这只是习惯而不是法定。实际上商业资本也可以照此办理)有条件调动社会资源、设计游戏规则、重新分配社会利益。产品策划和研发这一以前一直作为产业资本附庸的生产力要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会在角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杠杆”作用。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