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劳特的中国悖论 7 上页:第 2 页 成功的品牌延伸,不仅有利于母品牌形象,还可以为母品牌进一步延伸创造条件。美宝莲就是一个好例子,她成功地从睫毛膏延伸至全大众彩妆系列,而且也大大地增加了美宝莲品牌的内涵。同样在娃哈哈这个例子中也是一样,品牌延伸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因素,也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原因,成功的品牌延伸,不仅可以丰富自身品牌和产品线,还可以为防御竞争对手的进攻设置屏障,如果美宝莲只是睫毛膏——全世界最好的睫毛膏,但是睫毛膏只占到彩妆的多少百分比呢?不会到1/4的;如果娃哈哈只是一家卖钙奶的——就算也是全国最好的——公司,但是钙奶又占到饮料市场的多少呢?恐怕1/100也不到。脆弱的销售额就能抵挡大鳄般的竞争对手的进攻吗?他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还有很多例子,可口可乐有数10种衍生品牌;万宝路既是香烟品牌又是休闲服装品牌;雅马哈呢?它是摩托和乐器的顶尖品牌;SONY、摩托罗拉、HP……等等等等。他们都是成功的品牌延伸的代表。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品牌延伸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延伸。 实际上品牌延伸有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几率在中国只有5%左右。而新产品以品牌延伸的形式进入市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成功的把握的。作为一个知名的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它的一大优势就是形成了消费者对于其品质的长期预期。特劳特说过“在营销世界里,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一样东西——现有的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认知即是现实,其他皆为虚幻。”想想你当年用的传呼机是什么?摩托罗拉。想想你当年9字头的手机是什么牌子?还是摩托罗拉,为什么用它?因为它在你心目中的预期;再想想你139的手机用的是什么?CDMA的呢?同样还是摩托罗拉。就是这样的,对于品牌延伸,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品牌本身已经掌握的信息,以及他们认为该信息与新产品的相关程度,对新产品的结构和品质作出推断或形成预期。再想想正在鼓吹定位论的邓德隆,他在成为“定位牌”邓德隆前后的名气相差多少呢?HEY,还用说吗?这就是品牌延伸的好处。 从产品的分销上讲,客户不正是看的是品牌声誉吗?你现在的牌子不用交进场费或者很少,换个牌子试试?还有广告,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品牌的平均广告/销售量比率是19%,而品牌延伸只有10%。 真的如特劳特所说的品牌延伸长期不利的吗?我们来看些畅销不衰的大品牌,AC尼尔森关于全球62个大品牌的调查显示,“专业性、信任感和合理的品牌延伸是创建全球超级大品牌的三大关键要素。”AC尼尔森全球服务董事长及“全球超级大品牌”研究的发起人Jane Perrin评论说:“在品牌延伸到核心品类以外的其他品类、或者打入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过程中,这三大特性所带来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其中合理的品牌延伸就是三大关键要素之一。在这些全球超级品牌中,Beiersdorf公司的妮维雅就充分发挥了在护肤品中的专业优势,其品牌横跨19个产品品类, 从润肤产品、晒后爽肤乳液到洗发用品和剃须膏,不一而足;强生、高露洁—棕榈以及欧莱雅同样利用了他们公司名称所拥有的高度信任,在全球范围把公司名称应用于多种产品类别中的多个品牌;雀巢也充分利用了消费者对公司名称的信任,其名称被广泛应用于诸如早餐用谷麦类食品、焙烤/备餐辅料、巧克力以及水的品牌;诺华的Gerber品牌就利用了其在婴儿用品的专业优势,把品牌延伸到了个人护理用品、食品、饮料、化妆品和保健品,乃至儿童寿险的领域…… 定位论关于品牌延伸的另外一个明显的漏洞是,认为品牌只有具体的特质联想而没有抽象的联想。比如特劳特例子中的“但是市场是认知的战场,而不是产品的战场。在消费者心智中,A.1.不是品牌名,而是牛肉酱本身。”——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牛肉酱本身”,有些产品所代表的概念是“奢侈”、“流行”、“前卫”……登喜路是什么?是男士服装、是皮具、是首饰、是笔、是眼镜、是威士忌、是干邑、是男士香薰而且还是烟具……但是登喜路代表的不是任何一样产品本身,而是“高贵的品质”。登喜路之所以能延伸到那么远的品类,是和消费者对它的联想出于“无形”的本质是有关系的。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鼓励你无原则地做品牌延伸,就像不能无原则地否定品牌延伸一样。我们目前的结论是,品牌延伸不是“牛鬼蛇神”,它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杀伤敌人,也可能伤到自己,关键是,你要掌握品牌延伸的技术——但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问题。 正如特劳特所言,市场营销是门可能性的艺术,我喜欢这句话,他说的对。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包括特劳特的定位论,从1981年的《定位》到1996年的《新定位》,定位论本身就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赞成定位论中关于品牌延伸的否定论定,不代表我们全部否认定位论,正相反,我正是个定位论的狂热爱好者——只是,不是定位牌的。 编者注:本文已经发表于《销售与市场》2003年8月上半月刊,刊登在杂志上的略有删节,此处刊登的是完整版本。 作者俞雷,任职于欧莱雅中国。中国营销传播网专栏作者和销售管理论坛版主,《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一书的作者。欢迎与作者交流,作者的电子邮件: raymond@yu.com.cn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