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标王今安在? 7 上页:第 2 页 “2003年CCTV-1黄金广告时段投标”于2002年底在北京举行,场面萧条。唯一的亮点是第一个手机标王的诞生--熊猫! 厦华、康佳、TCL这一类的老牌劲旅都是集团投标,投标额不大但几乎都用在了利润丰厚的手机产品宣传上。而熊猫电子总计出价1.0889亿打造手机品牌,比另一个手机巨头整整高出了4000万。熊猫PMC总经理马志平的梦想是,“一提手机,就想起熊猫;一提熊猫,就想到精品和时尚。”然而熊猫此举却遭到了业内人士的非议。 对此,熊猫总经理邓伟平认为熊猫的做法是理智的,“对于以往用2个亿3个亿夺得标王的企业来说,他们是专门靠广告才能把产品卖出去,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而熊猫是以技术为内涵,以产品形象赢得客户……南方的一些企业走的都是品牌经营之路,品牌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熊猫就是想做一个突破,利用品牌来发展品牌。” 那么,熊猫的做法是不是真如邓伟平说的那样呢? 1990年,熊猫率先进入手机领域,生产模拟手机。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8年熊猫才与爱立信合作,而此时的熊猫几乎完全是“抄袭”爱立信的手机,研发能力几乎为零,毫无品牌可言。2001年,熊猫总共生产手机330万部,而自有品牌仅有50万部,且市场表现欠佳。后来爱立信退出,芬兰的Microcell接手,熊猫才开始苏醒。而此时的国内手机巨头--波导、TCL等已经尾追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品牌,波导几乎完全是自己开发了。不过熊猫的研发能力仍然相当薄弱。 对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形成的固有格局,熊猫很难靠广告的力量冲破坚冰。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品牌的优势几乎无法动摇,而TCL、波导等国内新贵也渐而稳固,在国人心目中的民族品牌也已经树立。当波导、TCL年产量接近千万的时候,熊猫还在为100万这个数字打拼,实力显然不在一个量级。 但愿熊猫花费巨资打造品牌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央视2003年招标会上,哈药集团以中标总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而名列前茅,成为此次招标会上除熊猫外最大的亮点。 关于“哈药”,业内有两个夸张说法:只要你看电视,你就没法拒绝“哈药”的广告;如果“哈药”不做广告,全国一半电视台的广告部主任要“下课”。数据显示:仅在2000年,“哈药”集团全年投入广告额11亿元,从而砸出80亿的市场份额。 从1997年起,哈药的广告投入以每年3倍以上的速度递增,广告的确给哈药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哈药下属的三精药业1997年广告投入1000万元,销售额1亿元;1998年投入2000万元,销售额2.2亿元;1999年投入2亿元,销售额8.6亿元。随着广告费一路上升,销售额也呈直线上升之势,到2000年跃过了14个亿。当年家底最薄的制药六厂,凭着广告的“地毯式轰炸”,200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位居哈药众企业之首。 但是,“哈药”的广告大范围、高密度地反复播放,成了千夫所指。 哈六药的一系列广告让人觉得它建立起了很高的知名度,广告目的直指销量,但在品牌方面的贡献却显得比较空洞。哈药给人的印象是“财大气粗”甚至有些“霸道”,广告中反映出的企业的科技色彩和人文关怀太少。 反思哈药这些年的发展轨迹,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环节中,哈药是一环不如一环。从“哈药”的产品结构看,哈药集团的主营业务为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医药商业,但这些产品的含金量有多高呢?哈药的生物制药产品在国内企业中并不突出,缺少领先的产品。 追溯胡志标们的过往,亿万重金夺得标王之事无疑是浓重的一笔。当年一掷千金,如今黯淡落寞,这样巨大的落差意味着什么呢? 也许步步高老总段永平看法值得深思,“投标就好象每天去排队买饭买菜一样,买广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我们做的不是‘标王’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广告是灵丹妙药,实际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是营销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要做百年老店,要做国际品牌,通过广告轰炸的方式来凸显品牌自是无可非议,但也得量力而行,对市场对形势有充分的掌控。在内部管理、市场开拓、质量水平还没跟得上的时候,微薄的利润来支撑标王这样一顶虚荣的帽子是不可取的。 原文发表于《知识经济》2003年第十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