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打败宝洁 7 上页:走入歧途&回归本位 宝洁很显然已经提高了应对挑战的能力,但是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 宝洁应对国内日化市场价格变化,主要依赖成本控制。罗宏斐就被称为一个成本控制杀手。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一位在宝洁任过职、现任职于宝洁对手公司的人士认为,宝洁过于躺在过去的模式里。 “原来的做法需要调整,”他说,“是宝洁的认识偏差和滞后反应为本土品牌提供了成长空间。随着产品的功能差别越来越小,宝洁的思路还停留在最初进入市场时的哲学,主要花时间在产品功能及定位上,对推广等执行的工作重视不够。” 宝洁的销售队伍是在短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缺乏面临产品过剩时的管理经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商业经营业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种零售业态层出不穷。多层次的销售网络正演变为扁平化结构。终端逐步成为日用消费品营销中的战略性营销资源。而宝洁显然对迅速演进的零售业态、媒体形态认识不够,反应慢,创新不够。 宝洁公司的文化对新思想非常抵触,并且只从内部提拔员工。无论是在辛辛那提的总部,还是在广州,公司内员工间结婚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只靠内部智慧解决问题的体制显然不利于创新。当被问及“宝洁如何应对类似今天的柯达因为IT技术挑战带来的巨大转型”这种问题时,宝洁的人士只是说:“不会的。” 而在宝洁的各地分部,宝洁公司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据一项非正规统计,宝洁中国每年从大学招收150名新员工,同时每年流失近50名老员工。“从长远来看,宝洁人才梯队的质量逐渐下降。由于一定级别以上的高级职位都由外籍人士担任,数量不少的本土经理人员在宝洁工作了10年左右后离开,这正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员工。”宝洁中国一位离任中层经理说。 宝洁产品的利润创造能力是未来最大的一个挑战。“宝洁现今的大多数产品都属于基础系列,就是必需品。必需品的一个问题就是,获得高成长性比较难。你能想象汰渍洗衣粉再增长10倍吗?几乎不可能。但是一旦进入了Beauty care,它可以成长100倍。宝洁现在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把它的产品,向我们叫做Beauty care的方面发展。” 实际上,宝洁正为这一转型而努力。玉兰油护肤系列用品,Beauty care性质的SKⅡ,以及今年4月份对主营护发用品的德国威娜公司的收购,都让人们对这家洗衣粉及香皂巨人的企业形象产生了新的认识。宝洁全球CEO雷福礼是一位地道的企业家,临危受命的他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带领这家企业走出低谷,现在他还要努力证明,他可以将传统形象根深蒂固的宝洁稳步成功地带向一个新的地方。 反馈: gelibo@megajo.com 原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3年第十一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