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子刀业革命 7 上页:活着,但是不爽 李积回,李良辉次子,19岁离家出走,远游数省,却意外发现传统刀具行业大有可为,于是掉头回家,一头扎进刀的世界。 1993年,无意听到的一句抱怨撞开了李积回的灵感之门——他在市场走访时,遇到一位顾客不理解地质问:现在的菜刀越来越耐用,可刀柄为什么总是容易断? 在传统的制刀工艺中,刀柄和刀体是分开制造的,刀柄易断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一个老难题,制刀企业也早已习以为常。 但27岁的李积回并不习以为常,他开始琢磨:如果改变传统工艺,把刀身和刀柄连在一起生产,情况是否会好一些? 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办。几个月后,向阳刀具厂成功开发出刀身刀柄连体直出的菜刀,一举解决了刀柄易断的“历史难题”。新产品一上市,单款年销售额就达到几十万元,刀厂产销规模随之猛增一倍,困扰了企业数年的发展僵局似乎经此一役而悄然冰释。 同行们很快“从善如流”,连体直出刀具工艺迅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李积回在中国刀具业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业内知名度陡升。但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刚刚开拓出来的巨大市场“蛋糕”,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却转眼间被蜂拥而上的对手“分食殆尽”。连体菜刀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却很少有人知道向阳刀具厂在哪里——企业的发展似乎又要重返一鼓而泄的困局。 “怎样才能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李积回认为,自家的产品首先需要一个响亮的品牌。1995年,李氏父子福至心灵,把“李”字一拆为三,“十八子”这个琅琅上口又新颖别致的商标就这样诞生了。而谁能想到数年之后,这三个字成了“中国刀王”的代名词呢? 李积回还认为,在现代社会,任何创新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敲门砖,它必须绵绵不绝,成为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基本生存方式。 灵感之门一开,李积回的思路变成了活水源头。他注意到,我国家庭的厨房里大多是“一把菜刀打天下”,同时承担切菜、切肉、斩骨、开西瓜等多重任务,不仅不卫生,而且会大大缩短菜刀的使用寿命。 “如果能相应开发出功能各异的菜刀,岂不是把一种产品变成了几种产品,把一个市场变成了几个市场?”当年,市场上就出现了十八子的切菜刀、斩骨刀、水果刀、厨房剪等系列产品,消费者再次为之兴奋起来,系列菜刀也成了各商场的热卖产品。十八子顺势延伸,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用刀习惯,相继开发出300多个个性化品种,2000多个规格的刀具,这在世界刀具企业里都是绝无仅有的。 对此,李积回如数家珍:“销往畜牧业发达的藏、蒙、川、滇的刀,刀身要短而厚,以便用于斩切牛羊肉;东北地区寒冷季节较长,刀身就要长而窄,适合切面食,刀柄选用塑料、木头等保温材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广东,因菜市场都提供剔骨、斩碎服务,因此家庭用刀要突出长、窄、薄等轻巧、细腻的特点……” 把菜刀从单一形态产品进行个性化延伸,拓展为功能多样化产品,李积回为中国刀具业带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十八子的知名度和销售额再上一个台阶,并彻底告别行业混战的泥潭,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6年春天,李积回来到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一个小五金展位前,几款小巧的套装餐刀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细心观摩起来——这是四把不同规格的小餐刀组合,设计者把它们插在一个式样别致的木制刀架上,既能把不同功能的小餐刀收摆在一起,让消费者使用时取拿方便,同时又有保护餐刀的作用,另一方面还给人以观赏性,可谓匠心独运,一箭三雕。 “餐刀可以如此,菜刀何尝不能如此!”李积回的脑子里灵光一闪,一个思索了很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用一个刀架把各种刀具组合在一起,不仅摆放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能节约消费者购买系列刀具的选购时间;对于十八子来说,单次的销售额也一下子增加了数倍,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很快,由菜刀、冻肉刀、水果刀和厨房剪组合而成的四件套十八子厨房套刀出现在市场上。 在一块原生态的市场上,这种新颖、实用且很有观赏价值的产品一出现就被各地经销商抢购一空,很多没有拿到货的经销商干脆带着一袋袋现金,住在厂里等货;在各销售终端,断货的消息此起彼伏,原本售价100元的产品,许多消费者愿意出200元还没处买,在业内破天荒地出现了“奇货可居”的场面。 套刀的出现,是十八子给我国刀具行业带来的第三次革命。它的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让“冷冰冰”、“寒森森”的传统铁器,第一次融入了文化和审美。许多消费者开始把套刀作为家居必备的一种摆设;还有人大胆把套刀作为礼品送人,打破了我国“送礼不送刀”的传统礼俗。 四年里掀起三次革命,十八子把原本波澜不兴的刀具市场搅和得风生水起,并大踏步地在世界各地延伸自己的触角,销售网络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3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并打入门槛很高的“刀具王国”——日本市场。 1997年,向阳刀具厂更名为“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员工增加到200多人,几年前那种欲振乏力的困局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饶有趣味的是,在十八子高举“技术革命”大旗一路飙升的同时,一批老字号却滑向了另外一个方向——1993年,阳江国营小刀厂开始从颠峰直线坠落,1997年宣告破产;1994年,“王麻子”的财务报表上首次出现刺眼的赤字,8年后,因严重资不抵债而悲壮破产;1997年,“张小泉”陷入亏损也在业内众所周知,3年后被迫走上改制之路。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