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子刀业革命 7 上页:铁匠炼钢 在国人的意识里,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造神冲动。但凡一个成功的人或一个成功的企业,总会被大众放到一个被认为是正统、标准的“像框”里比量一番,有出入之处,都会被寄予热情却往往是拔苗助长般的期望。 10年前,原设计高度为18层的巨人大厦被最终拔高到70层,企业随之轰然崩塌的过程令人触目惊心;今天,面对公众的关注,审时度势、保持自持力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十八子是家开放的企业――在阳江市民营企业中带头建立党支部、工会、团委、科协,并从外面大胆聘用书记、厂长和部门经理,使其大权在握、坐镇一方,丝毫不惧“养虎为患”;几千万元的资金,在外乡人――来自山西太原的精密特钢有限公司经理贺光的笔下可以自由支配…… 同时,它也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李积回任总经理,父亲任董事长,母亲为副董事长,哥哥、弟弟、妹妹也都在公司里占据要职……在7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全是清一色直系亲属成员,一切事宜似乎都可以在家里的饭桌上敲定,外人断难置喙。 十八子越是成功,这种反差越是诱人,于是,“请问你如何评价家族制”,便成了李积回经常被媒体问起的问题。言外之意,十八子何时才能告别家族制,成为一家在公众审美视野里更加完美的企业? 但爱“闹革命”的十八子,却似乎并没有马上对家族制进行革命的念头。 在家族制和十八子的发展之间,李积回有自己的方位感:2002年,中国刀剪行业总销售额80亿元,十八子只占其中的1%多一点,在阳江的1300多家刀剪企业中,这个比例也只有微不足道的2%。 “只要虚心学习、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管理和经营经验,十八子的前面还有一段很长的‘高速公路’可走,家族制还远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002年,阳江两家小有规模的家族企业实施“现代化改造”,削足适屐进行体制改革,本来发展势头不错的企业反而陷入了困境。身边的例子,让李积回更加警醒:“千万不能急于事事赶时髦”。 “十八子原来是一言堂,现在重大决策由董事会说了算,虽然董事会成员都是直系亲属,但彼此之间已经从最初的直接血缘关系发展为现在的间接企业治理关系,这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只要时机成熟,十八子会将董事会成员从直系亲属扩大到非直系亲属,之后,高层的专业人才也会加入到董事会”。 “聘请职业经理人甚至上市,实现从家族型企业向现化企业跨越,尽管在感情上有些顾虑,却是十八子的发展趋势,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各种环境的成熟”。 一切都将是小步慢走,十八子此次的选择是逐步“改良”,而非遽然革命。 采访手记 刀业嬗变与十八子意义 十八子还算不上是一家大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足2%,不仅与当年“王麻子”和“张小泉”一度“划江而治”、各占南北方市场半壁江山的盛况相去甚远,即使在阳江,也有几家从事OEM业务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同行比它的销售额更大——前面的路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十八子仍需努力。 但其对中国刀剪业发展的意义,却不能简单地用它的规模来衡量。 创业之初,十八子依靠技术革新经受住生死存亡的考验后,活了下来,但是不爽。事实上,此时活得不爽的不仅是十八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消费者消费理念和品味已经“换代”,而传统的刀具行业却拒绝“升级”,新产品比铁树开花还难得一见,远远地落在了时代的门槛之外,于是,大批的企业止步不前,几个老字号相继衰落。 此时,十八子开始的革命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局,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几乎是单枪匹马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开了突破口,觅得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门径。于是,锈迹斑斑的铁炉变成了自动化的流水线,昔日工人舞动铁锤挥汗如雨,今天端坐在电脑前击键如飞…… 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却并非十八子革命的灵魂。中国传统的刀剪之乡至少有半打之多,但绝大多数是在“一边吃着历史的老本,一边背着历史的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子在阳江取得成功,是近水楼台,但绝非得天独厚。浙江义乌的小五金生产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如今却成了假冒十八子产品的最大源头,在这里,造假工厂间紧密合作、分工精细,生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十八子企业本身——造假让这些企业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但却无法产生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十八子革命的灵魂是创新。在十八子,五次革命都被笼统地称为技术革命,其实,前三次革命更应该被称为营销革命。孤注一掷开发出7Cr17Mo不锈钢菜刀、自建钢厂炼钢,其对行业技术水平的推动意义不言而喻,但连体直出刀具、多功能系列菜刀和套刀出现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它在刀剪业第一次展现出营销理念,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摆在了传统工艺的习惯之上,这在古老的刀具行业殊为不易。 菜刀本应属于厨房,但十八子为它赋予了文化内涵,以工艺品和礼品的姿态走出厨房,这是十八子对菜刀的又一次概念创新,如今,十八子刀具已经成为阳江的文化名片,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又实用的旅游纪念品而销售出的产品,已占十八子销售额的近两成。 十八子就是在一次次的创新中跑到了整个行业的前面。回头来看,一切都像捅破一层窗户纸那样简单,但太多的企业和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在面对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而步入困局时,往往是要么不知“窗户纸”在哪里,要么就是面对“窗户纸”不知该如何用力。 而这,就是我们奔赴十八子采访的核心缘由。 原载:《创业家》2003年第十一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