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安徽“芳草”何以不复往日风华? 7 上页:辉煌 九十年代中期,芳草公司达到鼎盛时期。而就在这时,外资公司开始在中国安营扎寨,并以其先进的市场操作和雄厚的资金横行天下,曾经在各行业一直名列前茅的国有企业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与危机! 面对现实,芳草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当时,芳草公司有两种选择:一是股票上市,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募集资金,从而适应竞争态势。而当时的芳草无论是资产总额、利润水平都符合证券委规定的上市标准,二是与急于合资的外资公司强强联合。客观的说,这两种发展对芳草而言都是好事。上市可以壮大企业的资金实力,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而合资也是很不错的方法,甚至比上市前景还要可观,一方面资金不成问题,另外还可以学习外资公司先进的营销和管理经验。 实际上,由于芳草的效益比较好,先后为当地同属二轻集团的灯泡厂、金笔厂、造纸厂等兄弟企业提供银行担保。而芳草的上市工作由于企业没有专门的融资机构操作,进展缓慢。彼时,银行贷款到期。而联合利华则许诺现金方式入股,并很快到位。面对巨额先进的诱惑,谁也无法阻挡这种美妙的方式,再加上当时国内又是合资风最盛行的时候,招商引资也是政府工程的一部分,所以最终芳草选择了合资。 芳草合资的对象就是在国际上鼎鼎有名的联合利华公司。应该说,找到这样一个伙伴对芳草是一件好事,但关键在于芳草并没有把一些问题看清楚,一味的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以至于这场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因为种种原因让芳草扼腕长叹! 双方合资的方式是联合利华注入资金,而芳草出让洗衣粉生产经营性资产、650名职工以及品牌,共同组建合肥利华洗涤剂有限公司。 合资的蜜月期尚未结束,联合利华就兵分两路:一是把芳草洗衣粉的价格上涨,以高档洗衣粉形象面世,二是推出自己的低价品牌阳光,以一包零售价1.8元的超低价格开始轰炸! 而实际上,当时的国内洗衣粉市场已开始由高档洗衣粉向低档洗衣粉过渡,物美价廉的中档产品成了消费者的新宠。这个时候逆流而行的芳草洗衣粉显然是讨不到什么好处的,随着洗衣粉市场的价格持续走低,高价位的芳草逐渐远离消费者,市场份额也逐年下滑。 而阳光洗衣粉依靠芳草旧有的网络,采用低价和高促销,甫上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皖北,还和宝洁公司的熊猫洗衣粉连续几个月比拼,熊猫要是送货车有十辆的话,阳光就搞15辆,总之就是比着来。 但由于媒体广告不多,阳光洗衣粉靠低价虽然迅速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但接受尚需一段时间,短时间品牌不可能得到塑造,一阵风后处于稳步上升期。而芳草的下滑与阳光的进入,这其间的空档,联合利华并没有润滑好,结果本地的全力和雕牌的强广告、大促销一举突破成功。此后阳光和芳草均大幅下滑。 另外,芳草集团经历了和许多日化合资企业类似的惨痛历程。合肥利华公司由于每年亏损数百万,中方必须每年按比例投入相应的资金。数年下来,中方只有采取转让股份的方式吞下亏损的苦果。直至去年,该合资公司由于中方再无股份而成为联合利华独资,芳草洗衣粉的品牌使用权也归外方独有。而芳草集团为了重振洗衣粉的雄风,不得不另在他地再重建厂房,并以白雪为新的洗衣粉品牌重新进入这个领域。但如今的洗衣粉市场早已不再如当年那样,复杂莫测的环境芳草能适应吗? 芳草洗衣粉的合资失败也掀开了芳草集团走向落寞的开端。 实际上,芳草的成名与合资的失败是众多成名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经历缩影。当时的日化名牌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市场大环境密不可分。当时的产品不像现在丰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品种十分少,再加上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性消费,这些日化品牌几乎没有经历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完成了这一平稳过渡。 中国日化名牌的诞生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定象征,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表像显现。由此看来,日化名牌的风光背后,也有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价格低廉、利润较低;渠道简单、产品单一;推广有限、管理贫乏。而这些埋下的祸根就在外资大举进攻时引爆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自外资进入中国以来,在日化行业注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开始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力求通过品牌的意义影响并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同时注重销售和售后网络的建设,因此,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应该说,国内日化企业与外资合作,除了有生存忧患这一客观因素外,还是希望能够借外资雄厚的资金与成熟的管理及营销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品牌的市场。对外资而言,合资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以外,利用中国本土企业现成的设备、渠道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使费用大大减少。从前景看,这是一个双赢的举动。这样说来,合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就芳草来说,当年的合资确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合资惊人的相似就在于中方一般出让自己的品牌与设备,而外资都以资金进入,由于中方品牌与设备折算下来的钱并不多,外资在合资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的股份。然而,一场双方你情我愿的美妙婚姻却让这些历史悠久、质量过硬、曾经深得消费者喜爱的日化名牌产品在市场的洗礼中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产品的定位成了国内日化品牌的致命伤。由于外资品牌一般都将产品价格定在高档,对中低档市场往往不屑一顾,所以即使保留国内品牌,也将他们的价格有所拔高。但原本大众化的品牌仅仅因为合资就摇身一变,成了王谢堂前燕,消费者怎能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落差?产品怎能飞进寻常百姓家?芳草的高价就是这样被市场所无情的抛弃! 国内企业仅仅考虑资金上的融合会带来品牌的提升,是因为资金的短缺乃其切肤之痛,但维护和发展一个品牌仅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才是检验的重要标准。中外双方在文化上就不同,经营管理也有很大差别。结果拿别人的钱手软,发现品牌转让后并非预料的发展,也只有自食其果。最主要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竞争,国内品牌一叶障目,惊慌失措,只想逃离险境,没有认清本质,最终一无所获。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