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李宁雅,寻求秩序之美 7 上页:快刀斩乱麻 随着业务结构的进一步合理调整,汉高公司实现了根本转型:从一家专门从事应用化学产品生产的公司转变为一个以品牌和技术为未来方向的公司。评论认为,真正以品牌消费品制造公司来定义汉高的话,它仍然缺乏一个国际玩家所需的核心消费群,特别是在护肤、护发产品领域。“从一个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化妆品业务对汉高的未来至关重要。”德国Commerzbank的一份研究资料给出了这一建议。 这正合李宁雅的心意:他曾多次对媒体表明,以汉高目前的状况,融资便利,手头有鲜活现金可用于收购;李认为对汉高来说:“池塘里还有些金鱼可钓”——关键是要明白自己所需,下准钓钩。 事实上,大约从1980年代开始,汉高便开始通过购买小型、中型企业来促进公司的有机增长,同时,收购举措也是汉高实现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手段。只是,与很多有收购传统的公司不同,汉高在收购过程中严格遵循自己所坚信的原则。 据李宁雅的介绍,对于收购行为,汉高首先考虑的是收购对象在战略上要符合公司已有目标,即能够把收购而来的新业务整合到公司业务框架中来,这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匹配,也包括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程度。 另外,汉高的传统做法是收购中、小企业,这方面,财务总监出身的李宁雅有根弦绷得很紧:最终经济要靠经济来说话,所以必须是个合理的价格,汉高有一个强健的财务政策——不会出不合理的高价。这个特点的形成其实与汉高理性、慎重的家族性格有关,但1990年代以来不断恶化的经济背景使得竞争加剧,汉高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厮杀中不顾一切获得胜利,但是否应当为此失掉性格? 保持性格,可以,但必须付出代价— 如果说上任以来有什么让李宁雅和汉高感到难以释怀的事情,那么一定与历时将近两年的威娜(Well AG )收购事件有关。 威娜是一家专业护发品公司,2002年的全球销售额为60亿美元,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数据显示,威娜以24%的欧洲市场占有率位于欧莱雅(L'Oreal)之后——威娜的意义在于,如果宝洁得到它,便得以树立在美容业界所欠缺的专业形象,从而参与高端竞争;而对汉高来说,想增强品牌方面的竞争力,威娜是首选。 因此从一开始,威娜收购事件便被媒体和分析人士所关注。当时,管理层的人暗示李宁雅正“准备钓条大鱼”,据说,李宁雅打破常规,在那段时间频繁与汉高家族开会。 据悉,2002年秋,汉高曾有意出资45亿欧元收购威娜,但洽谈结果不尽人意;去年3月10日,汉高通过它长期的工作,通过旗下一子公司控制了威娜的部分股票,现有威娜股票6.68%。按照李宁雅的说法,汉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威娜的兴趣。” 就在汉高打算进一步实现自己收购意向的时候,老对手宝洁突然宣布已买进威娜决策股的77.6%,价值65亿欧元。3月18日,汉高的发言人表示:“我们权衡了新的局势,汉高无意于参加一场以大价钱来换取具有表决权股票的竞争。” 收购威娜失手后,一位接近公司的人说“汉高心情不是很好,甚至感到有些无助”,在回忆这场较量的时候,李宁雅言语间的停顿明显延长,最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个挺长的故事。” 李宁雅总结失手的理由只有一个:宝洁主动提出的价格超过了汉高愿意支付的价格。但他同时强调,这一切不会改变汉高一以贯之的收购策略。 这种情况下,李宁雅必须快速调整公司的低调情绪,重返资本市场可能会是调整心情的积极做法——2003年9月10日,汉高出售了它在威娜的全部股份,因此获益8100万欧元。 同时,为激活汉高70亿到75亿欧元的筹措基金,李没有停止寻找新的收购机会。 据来自MM Warburg的斯蒂芬·道普克(Sven Dopke)透露:很多迹象表明汉高正在和妮维雅(Nivea)的拥有者Beiersdorf进行收购前的财务准备,与处理威娜事件时的做法相反,此洽谈暗中进行。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