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下一场手机大战将使用什么武器?

下一场手机大战将使用什么武器?

手机产业竞争及对策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3-11, 作者: 柳国东方刚, 访问人数: 5160


7 上页:第 1 页

挑战

  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毛利率整体下滑。

  手机成为大众消费品,竞争厂商增加很快,产能过剩,销售额快速增长,利润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手机这样新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带来的整体利润下滑,逐步走向正常产业的利润。诺基亚(中国)公司的销售额为70.19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但其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波导股份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7.5亿元,同比增长161.13%,净利润却只有1.06亿元。TCL2003年上半年共销售约600万部手机,销售额为51亿元,净利润为4.7亿元,但是毛利率同比降低了23.4%。康佳移动通信公司,其上半年销售手机300万部,但净利润只有3000万元,每台手机净利润远低于行业内几百元的公认水平。整个行业的手机单价在迅速下滑,毛利率的下降十分明显:

  各手机厂商的单台毛利均下滑,行业利润率下滑已是事实。但从整体赢利能力看,各公司的差异较大。除了产品成本和价格定位造成差异外,营业费和管理费变化过大也是影响企业赢利的关键之一。从中报看,上半年手机企业呈现以下特点:以高投入支撑销量增长,营业费用增长幅度超过毛利增长幅度,导致净利润被挤占,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占毛利的比重明显上升。 

  手机企业对广告促销等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大。以夏新为例,上半年毛利大约12亿元,净利3.68亿元,营业与管理费用8.38亿元。国产手机对推广费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销售单价下降,毛利在缩小,销售成本快速增长。

  手机业已经越来越成为时尚消费品,品牌对毛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各厂家的产品成本已相差不大,关键在其成品价格定位造成了利润差异。 在成本趋于透明,产品趋于同质的现状看,高销量的运作对资金需求加大,一旦产品不被市场接受,风险很大。

  国内厂商基本占有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国外品牌以大城市为主。手机已经逐步演变成为消费品。随着我国手机普及率的逐年上升,今后推动手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大众消费阶层的普通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正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优胜劣汰步伐加快。购机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广告、零售商店堂广告和销售人员的推广宣传。

  消费者趋势的变化更多、更快

  手机由技术密集的通信产品变成时尚的科技消费品,手机产业还在快速发展中,技术的进步会带来一浪接一浪的新商机,应用的发展多样化,在娱乐、数字终端、智能应用、拍照摄像等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库存成本增加

  据信息产业部的一项统计,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库存总量超过了2000万部。存货之痛已是产销链条上各方均难以回避的难题,其实也正是目前手机市场利润下降、产量过剩下的缩影。从各企业的中报来看,除了东方通信半年内增加存货5.34亿元之外,波导有3亿元的库存增加,夏新电子、大显股份也有5000万元左右的存货增加。去年手机在销售渠道中的库存周期明显增加,从原来的4周增加到8周左右。客户服务需要的备件库存也是一项大的负担。

  人力成本急剧上升,营业费用巨大,市场成本高居不下

  国产手机在制造成本方面降低空间较小,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是企业着重关注的内容。而在销售和营销费用中,渠道建设和维护占较大比例。自建的庞大的销售体系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各费用也在快速增长中。国产品牌很多采用了巨额广告投入打开市场,却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广告进行有效管理、评价和改进,无法肯定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投入,可视为“惊险的一博”。在市场投入大,品牌多而杂,有时候即使花费大量投入广告,品牌缺乏特色,就无法进入行业前列,在行业利润整体下滑,市场竞争日趋恶化情况下,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渠道变数增大

  手机越来成为消费品,利润得到压缩,手机大规模地进入超市、连锁店和大卖场,其覆盖面广、进货量大、经营灵活。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店进入手机零售,对原有的手机销售渠道产生了根本的冲击;协亨、迪信通等手机大卖场通过销售量上的优势获取利润。此外,运营商以捆绑销售的方式也开始介入手机渠道。如联通以包销的方式向手机厂商采购大量的CDMA手机提供给手机用户。中国移动为了推广GPRS业务,也向东信、摩托罗拉等一次性采购了百万台以上的GPRS手机。预计到3G时代,手机和网络需要更紧密结合,运营商的采购和定制会更加频繁。

  在产品技术上还是落后

  国产手机厂商经过整机进口、半散件进口(SKD)、全散件进口(CKD)等形式,现在自主研发的呼声上升很快。在不掌握核心芯片等技术,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厂商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在投入少、见效快的领域入手赢得优势,然后根据市场发展形成自己的一定研发优势。比如很多厂商发掘手机时尚消费品的需求,了解消费者注重外观和机型的偏好,积极引进机型,跨过自主开发所需要的时间,抓住手机市场容量扩大的市场机会,迅速获得利润,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核心的技术是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的,失败的概率很高,在市场发展的剧烈变化的时期,没有必要非要掌握核心技术,所谓“高科技,苦力钱”。孤军深入在战略上并不稳妥,如2001年国内一家企业通过一个机会收购飞利浦CDMA手机芯片软件设计及整体参考设计相关业务,从而率先成为国内完整掌握手机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得了飞利浦在CDMA方面的知识产权(IP)、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一大批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希望从事CDMA手机芯片软件及手机整套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为中国的手机制造厂家提供核心芯片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2003年,有报导指该企业“不得不放弃对撼高通芯片核心技术,转向小灵通市场“打外围”,在高通技术的市场空隙里寻找生存空间”。“仅芯片研发一年就需要耗资几千万美元,其他环节花钱更多。而且手机更新换代太快,要跟进就要不断地增加投入。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近一两年还看不到回报,华立打算如何长期维持呢?”。

  国内部分厂商规模在全球已经位居前十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厂商对供应商选择空间更大,采购成本不断降低,核心技术劣势并不突出。引进国外现成的产品,通过简单加工组装,快速推出精良的产品赢得利润。以前的彩电、现在的轿车行业都采取了这样的模式。

  国外厂商采取金字塔形的产品组合,以低价位手机争夺市场份额;用中、高档手机取得利润,高中低档全面覆盖。国外厂商在技术研发、品牌形象、技术实力、产品定位和生产规模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在中低端毫不放松,据2003年11月的报导,“目前名列前3名的国产品牌的平均单价比外资品牌高。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外资品牌的黑白屏手机平均单价都在800元以下,而波导、TCL等国产品牌却在900-1200元之间。外资品牌彩屏手机、可拍照手机都陆续低于1500元,而国产品牌却在1800元甚至2000元以上。”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分工的细化,开放式公共手机平台不断出现。在高端手机领域,国产智能手机避开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领域,改采用了Microsoft Pocket PC Smartphone (现Windows Mobile)等生产智能手机,开辟出一条新路,在一定意义上和跨国手机制造企业打成平手。但是,各种基于Windows Mobile的智能手机的产品差异性并不明显,同质化更加明显,而且将使企业依赖Microsoft。

  二手手机的冲击

  二手手机指的是消费者换下来的手机,大部分是因为款式旧、缺少时髦功能但是基本功能都是完好,大致分为组装机、翻新机、进口旧手机三大类,价格低廉,成本与新手机相差非常大。二手手机对手机厂商的销售和服务均有相当的影响,厂家应予一定的重视。

  服务急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国产手机的返修率一直很高,据统计目前国产手机的返修率平均高于国外品牌两倍,很多企业采取直接换机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速度快,成本高,换下的手机的维修处理还要耗费不少。一旦手机的平均利润降到接近家电等产业的水平,那么原先被利润隐藏的问题就会爆发,这种简单服务就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


1 2 3 4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8篇)
*手机娱乐化与产业模式的升级 (2005-07-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邬涛)
*谁能扛起长虹手机的大旗? (2005-04-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柚)
*整装待发:2005手机行业新势力扫描 (2005-01-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邬涛)
*2005的边界:手机产业前瞻 (2005-01-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邬涛)
*手机之战 (2004-05-28, 经济观察报,作者:林木)
*手机小品牌的三个市场机会 (2004-04-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手机市场警钟敲响 (2003-11-19, 《南风窗·新营销》,作者:曾春新、邢红辉)
*摩托罗拉的软肋与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 (2003-08-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潘智军)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