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浙商突围--关于“浙江制造”的营销学观察(下)

浙商突围--关于“浙江制造”的营销学观察(下)


《成功营销》, 2004-05-27, 访问人数: 4107


7 上页:第 2 页

  中国的工业化最突出的一点是,华人的家族企业在实现从家族向专业型管理转化这一过程时困难重重。”家庭主义影响了经济组织可能的类型,使华人社会在建立大型经济机构方面遇到的阻力很大。

由“三根棒棒”到百年雄厦

  文/胡泳

  在重庆,人们形容一所房子简陋时就说它是用三根棒棒搭起来的,这个表达可以用来很贴切地描述我国民营企业的粗陋组织形式。确实,把浙江的民营企业与西方的著名大公司相比,前者不是“三根棒棒”又是什么呢?与三根棒棒的建筑方式相对立的是雄伟石厦,雅典的帕台农神庙是其典范。它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原因何在?因为它不是三根棒棒搭成的,而是质地最好的纯白大理石筑就的,工匠技术高超娴熟,艺术审美也经得起考验;因此,它在中国的无数个“三根棒棒”灰飞烟灭之后还能继续存在。

  实际上,“三根棒棒”与雄伟石厦各代表一种建设态度:前者是急功近利的或临时性的,后者是长期计划的或长久的;前者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和设计,后者容不得半点浮躁;前者造价低廉但寿命短暂,后者造价高昂但持久耐用;前者不需要多少人文支持,任何一个农民都是自己房屋的业余建筑师;后者在盖房子之前可能先要办学校,培养工程师、测量师、美术师之类的人才,如此必然催生出数学、几何学、材料学、力学等理论学科。不妨说,前者是急躁的;后者是耐心的;前者是低成本的,后者是高投入的。但作为补偿,前者是短暂的,寿命不过几十年;后者是长久的,寿命达数千年,至少是几百年。从短期算账,前者是合算的;从长远算帐,后者才是合算的。

  浙商以及他们所建立的企业有着辉煌的足迹,指责其为“三根棒棒”可能失之公允;但成就的背后,他们的弱点也是惊人的——有数字显示,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这决定了他们只能从技术水平低、容易仿制的低端入手,缺乏创新能力;他们的产业层次很低,多是传统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全省科技型私企只有600家左右,仅占私营企业总数的0.24%;他们的规模都很小,浙江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他们都是家族制,管理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浙江的政府官员承认,“低、小、散”是浙江民营企业的一大缺陷,这些民营企业中,依然大量保存着原始的家族企业形态: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以及由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亲缘、血缘关系虽然在这些企业发展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组织制度开始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温州模式”在全国赫赫有名,但到目前为止温州民企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甚至想上市的也只有正泰一家。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民营企业要想上市,股权重组是重要内容。许多温州企业都不规范,一个母公司底下可以有数十家子公司或关联公司,这些子公司或关联公司的法人可能是民营企业家的老婆、兄弟、亲戚,公司之间互相参股、互相控股,有时候连老板自己也说不清楚各公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家族企业的治理难,是温州民企上市的一大障碍,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之乱简直难以想象。有一家准备上市的著名休闲服装企业,财务主管竟然是老板的爷爷,而这位老板本人已经40多岁了。

  过去温州有个“3000万”现象,一个企业发展到3000万规模,就会分家,不再进一步发展。无论是早年还是现在,温州人大部分成立公司之初都选择与亲戚、朋友一起合资,其后的历程则基本上是“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虽说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自由发展,达到1亿元、10亿元的规模,但这两个数字也随之变成温州企业的成长瓶颈。而且,温州企业一直使用传统的“靠自身滚动发展”的经营方式,资本扩张不被青睐。

  “如果30年之后,温州人还要用自己的钱,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来办企业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失败。”祖籍温州的台湾《商业周刊》总裁金维纯谈到温州商人喜欢扎堆但不喜欢合作,多年来一直停留在重复创业的低水平上时,这样认为。

  美籍日本学者福山在他那著名、但富有争议的《信任》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最突出的一点是,华人的家族企业在实现从家族向专业型管理转化这一过程时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与华人家庭主义的实质不无关系。华人本身强烈地倾向于只信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不信任家庭和亲属以外的人。这种家庭主义影响了经济组织可能的类型,使华人社会在建立大型经济机构方面遇到的阻力很大。

  实际上,所有的经济体都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即企业不仅归家庭所有而且由家庭管理。在发达的经济中,新企业也往往是从小型的家庭企业起步的,只是到了后来才采用了更客观的公司结构。但是家族企业只是经济组织发展的起点。今天,尽管美国、日本和德国还保留了家族成分很大的小型企业,但是绝大多数价值和就业机会都是由所有权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创造的。而这种多年来在美、日、德占统治地位的现代公司形式的、专业管理型的、公共拥有的大型企业,几乎很少出现在华人社会中。

  许多华人企业长期以来不能成长为大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业增长壮大的社会资本,缺乏对人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精神。在《信任》中,福山记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美国王安公司的兴衰史。王安公司最大的教训是缺乏对家族以外经营管理人员的信任,乃至最终丢掉大好江山。对外人的不信任通常会极大地阻碍公司的制度化。华人企业的家族业主拒绝让专业经理接管公司的经营,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它四分五裂成几个新的公司或全面解体。例如,包玉刚的船运帝国鼎盛之时是亚洲最大的公司,而他甫一过世,帝国就一分为四,被家族的四个支系瓜分。

  由家族企业向专业管理的转化步履维艰,赋予了华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大特性:过度竞争。公司不断地产生、发迹,然后消亡。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许多企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企业,都是垄断组织,往往由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公司分享市场。在华人社会,情况却与此相反,用福山稍带讽刺语气的话说,“市场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竞争理念”:成千上万的小企业为了找到一块立足之地,而在商业沙场上殊死拼搏。在浙江,我们就不难看到这样的状况:产品生产重复性严重,过低的产业门槛无法避免过度的市场竞争,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越来越低,于是,企业效益难以逃脱下滑趋势。

  浙江民营经济的带头人徐冠巨对萧山乃至浙江的民营企业曾作过一番深刻剖析:“不少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认识到已经走上了一条发展的不归路,不发展就要被淘汰,所以希望企业有大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愿突破原有模式,在产权关系和决策控制上患得患失,只看到了权力的改变,而没有看到这种改变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说明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

  而他提出的对策很明确:“如果民营企业家都能够有更加开放的意识,依靠我们自身已经储备的强大实力和在本土化经营管理上的机制优势,实现同国际大公司的强强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浙商在过去的那种善于驾御市场的能力值得保持和发扬,但在WTO时代,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低成本优势和低附加值产业,而必须做大做高。为此,浙江企业要着力摆脱家族制弊端的困扰,向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发展。

  胡泳: 本刊专家团成员。现为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主编。曾任《环球管理》总编,兼任《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2000年,创办了以互联网经济学及商务管理模式为研究重点的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 

  当跨国公司找到比浙江更合适的产业集地,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浙江将形成产业空洞化。中国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拉美?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产业空洞化可能瞬间发生——论自由布局型产业的全球化转移

  文/王缉慈

  现在温州人到处炒房,很多人很气愤,觉得温州人用热钱去投机,造成房价大涨,使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这使得温州人的形象非常不好。但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这些钱该往哪投。

  不能说他们的创造性不够,而是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够,就是素质的问题;不能说浙江人没有创造力,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在同一档次中有各种品牌、各种样式,但是再高档的产品,他们就达不到了。现在,浙江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了,水、电等资源的供应有问题了;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的容量也有问题了,因此,对于浙江这些进行传统低价值高能耗生产的企业来说,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大的厂商把制造基地迁往西部等地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种转移是他们所不能、或不愿的,不进行转移,他们又对今后的发展感到非常茫然。

  自由布局型产业迅速在全球转移

  要进行产品价值的提升,就像培养艺术欣赏的眼光一样,需要经过很长的教育、培训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当然,这个时间差就可能成为企业转到其他地方的因素。如广东东莞的台资企业转到江苏的苏州,就是因为东莞的劳动力素质不如苏州的。

  当跨国公司找到比浙江更合适的产业集地,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浙江就会出现产业空洞化的问题。现在有些人已经提出,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拉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尼斯附近有个城市,IBM公司当时在那里建了一个厂,雇了6000多人。但后来这工厂就消失了。我问这个工厂上哪儿去了?对方说:我不知道,20分钟就没了!”当然不是说真的20分钟就没了,而是说这家工厂很快就对IBM失去了价值,IBM将制造基地转移了。这就是自由布局型的产业的特点,它可以很迅速地在各地转移。一个在广州附近“三来一补”的工厂,那个厂子的头,把厂里的工人叫到野外去野餐,结果野餐回来厂子已没了。

  通过对历史上德国和韩国鞋业的研究,完全可以映照出现在温州鞋业的发展危机。鞋这样的产业是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的产业,而且鞋是高度的自由布局性产业,它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转移。

  在德法边界有个鞋产业区,后来就被转移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匈牙利、葡萄牙这样的周边地区去了。韩国的釜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鞋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鞋业的崛起,釜山那里就衰退了。温州现在鞋业正是兴隆的时候,但这是一种对成本很敏感的产业,一旦成本高上去以后,这种转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奥康已到重庆去建工业园了,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这样做的话,就形成了产业区的转移。

  而对于那些为鞋提供原料、配件的企业,他们是不是也能转到别的地方呢?如果核心企业都走了,只留下家庭式的配件、辅助企业,那对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将非常不利。

  由于本地生产要素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原来的产业转移出去,造成产业的空洞化,如果是本地企业主导的转移,那空洞化的是本地经济,如果是外部企业主导的转移,危机影响的将是包括本地企业在内的全体。

  浙江制造业应该“把根留住” 

  现在,对浙江企业尤其是做配套的企业来说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产业内部转到别的地方,二是留在地方内部转到别的产业。

  在台湾的IT产业,当那些做电脑等终端产品的企业转移到大陆来的时候,他们的配套企业也都集体过来了。但对于那些价值比较低的产业,比如制鞋,这些配套企业会不会与下游企业一块过去?奥康能把温州家乡的配套厂家都带到重庆吗?我认为能跟过去的还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不会跟过去的。这时,就涉及到了产业转型的问题。

  在这方面,研究研究台湾可能会很有意思,因为台湾原来与浙江的情形很相似,现在他们很多生产都转移到大陆了,那么原来的那些企业都在干吗?台湾有个做羽毛球拍的厂子后来转型做宇航材料,它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转到另一行去了。这叫做“把根留住”。

  我们也应该趁早去找一些市场空隙,向那些领域转移,逐渐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

  蚂蚁工厂在浙江是非常多的,而这些浙江蚂蚁大多都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将来怎么办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02年年底的发展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向上攀登。而在产业集群中那些辅助性企业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低的,应该加强领导品牌、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他们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强这个网络的关系,使得整个产业集群整个往上走,共同提升。

  用创造力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价值

  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卖得不错,但并不是说其他浙江企业就要一哄而上都去搞汽车,搞重工浙江仍可以在轻工业方面继续发展。

  国际上有一个概念,叫“创新的低技术”,所谓创新的低技术产业,就像家具、打火机、钮扣、牙签等,许多这样的低技术产品实际上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低技术产品。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各种产业都可以发展。

  1995年我在加拿大研究了100个发展最快的企业,有生产浴液的、生产马桶的、生产水泵的,并不都是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上最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说只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这些高新技术就是将来的趋势,就是附加值高的产业,传统行业里同样也有高价值的产业,比如服装行业就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产业,在产品里凝聚着人的大量的创造力,同样有着很高的价值。必须指出,创造力的多少是和产品的价值是直接相关的。美国服装业2002年的报告就提到了这种观点。

  因此,传统产业的创新对浙江制造更具有实际意义。

  但如何才能提升传统产业?

  在鞋业衰退之后,韩国釜山当地政府就要建鞋的工业园区,结果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在产业已趋成熟和饱和后,投资建很多基础设施,但最后效果如何却很难说。现在,很多浙江的各地区政府把大量的钱都扔在建工业园区上了,在地方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却投入不够。如在制鞋的材料方面,是需要高技术的,但中国国家材料中心就发表过一个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国非常不重视这些产品的研发,浙江的制鞋业严重地受到了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在环保指标方面。

  浙商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中国其他省份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它也不是孤立的浙江的问题,它将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王缉慈: 本刊专家团成员。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讲授“工业地理学”、“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课程和从事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


1 2 3 4 5 页    下页:第 4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9篇)
*向一位年销售三千万浙商学习 (2011-05-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郑对星)
*从“康乾盛世”的衰落看浙商创新 (2006-04-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俞雷)
*奥康营销方略揭密 (2005-11-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范玉杰、罗时金)
*晋江激流 (2004-07-23, 《新营销》
*“听话”的草根浙商 (2004-07-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冯洪江)
*质疑奥康的品牌梦想 (2004-06-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骏)
*温州军团的三大死穴 (2004-06-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林建明)
*浙商突围--关于“浙江制造”的营销学观察(上) (2004-05-27, 《成功营销》
*浙商突围--关于“浙江制造”的营销学观察(中) (2004-05-27, 《成功营销》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