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信的红与黑 7 上页:张醒生 书生创业 张醒生诚然需要为亚信的困境承担责任,但只是对他自己作为的那一部分。事实上,亚信衰落的不幸种子,已在更早前埋下。 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版本中,亚信当年的崛起缘于一次“虎口拔牙”:如同民族英雄一般,草创不足两年的亚信从美国电信业巨头Sprint公司手中抢走了中国电信最早建设互联网的业务。 但其创业团队在回顾历史时,也不得不承认,这并非一次看准市场后的主动选择,反而更像盲打误撞的结果。1993年,在美国学环保的田溯宁和几个网络上结识的中国留学生“想用互联网做点儿事”,便合伙注册公司。公司最初的业务类似后来的ICP(内容提供商):将中国的商业信息卖给美国,把美国的传给中国。当时他们最大胆的想法是,服务范围应该拓展到整个亚洲,公司由此被命名为亚信。 虽然这一商业模式很难做大,但为亚信众人获得了小规模的声誉。恰逢Sprint与中国电信签约北京、上海两个64K的互联网结点建设工程,需要有人为当时的邮电部做中文培训,他们找到了亚信。虽只面对7个受训的学员,未脱书生气的亚信团队仍用两个星期,准备出三厚本资料。据创业团队中的张云飞事后回忆:“当时只觉得好玩”。 就此,亚信与Sprint建立了最初的合作关系。与中国电信签好合同的Sprint实则对中国市场毫不重视。他们原本委托一家马里兰的咨询公司负责,但只是帮忙检查工程方案的亚信发现对方的设计完全错误,Sprint顺水推舟,将业务转包给了亚信。 这也许是Sprint历史上犯过的最大错误:当时中国仅有2万互联网用户,即使最保守预期,也将增长到6000万用户。粗略估算,建网者可从每个用户处获得2.4美元收入。 在当时,回到中国的亚信已经组建了一支互补性很好的团队:最年长者刘亚东有在硅谷创办企业的经验,负责管理;来自邮电工业总公司的郭凤英有很强的销售经验,亚信早期的销售几乎全部仰仗于她;而丁健、赵耀、张云飞研究技术。统领众人者,是既无技术专业背景,也没有成功创业经验的田溯宁。 无论是在亚信还是在后来的中国网通,田溯宁总能给他的听众一种他们在从事一场伟大革命的感觉。这并非因为他善于表演,而是缘于他有常人所不及的对于信念的执着——他诚恳而雄心勃勃地相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改变中国的历史。 丁健记得他和田溯宁刚认识的时候,田对互联网几乎一窍不通,但自己给他讲了一段时间互联网的知识之后,田对外界描述的互联网比丁告诉他的还要“美好”——“事实证明,技术的确是朝向他的预测去发展了”。 但创业的兴奋很快被成长的烦恼取代:田溯宁们不知道公司是在赚钱,还是在赔钱;不知道哪个项目赔钱,哪个项目赚钱。甚至,不知道公司的决策应该如何做出。当时管理团队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不停的争吵和喊口号。 所幸亚信正处于高速增长的轨道中,1997年,亚信营业额就上升到2亿元人民币。伴随而来的是员工数目的膨胀:以至于一次张云飞出了3天差,回来跑到一个网络部里,一进去发现全是新面孔。 这个局面终于因业界知名的CFO韩颖的加盟而改善,亚信高层开始对规范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有更多的认识。 但在批评人士看来,韩的成功加盟,也导致了一个极端的结果:亚信从以前对管理毫不在乎,走向全然迷信管理。这种努力虽使亚信成为国内IT企业中的规范企业,也令亚信过早丧失一旦发现机会就扑上去的市场敏锐。 1998年以前,UT斯达康曾是亚信在系统集成领域的主要对手之一,眼看网络建设的市场即将饱和,认准这个细分市场增值前景黯淡,吴鹰们退出了。取得一时胜利的亚信反而无法掉头:市场存在,不能放弃。但坚持于此,令公司缺乏转型动力。以至于今天仍有亚信员工慨叹:“当年如果在系统集成领域失败,亚信的故事也许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