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零售元年的品牌突围 7 上页:现象 ☆“单飞”:各玩各的 面对已无太多门槛的中国零售市场,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曾讲:从目前到2008年,在中国逐渐结束了磨合、适应期的世界零售企业,将逐渐建立具有全国性战略态势的物流及采购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完成,他们将在中国进行爆发性的扩张行动。为了争夺市场,这种扩张有可能是不计成本的。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12.11”大限放开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国雄教授认为会出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外资零售企业由原来的按照政策进入转为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入,突破了在业态、区域、资本等方面的限制; 二、外资将由原来在一二线城市布点向三线城市渗透; 三、外资将从接触期进入快速发展期; 四、外资零售企业将从单一合资转向包括独资、并购在内的资本运营; 五、外资将从零售领域进入到整个流通领域。将设立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加工中心等; 六、外资将从单一的经营思路转向本土化运营。这个本土化既包括商品本土化,也包括人才的本土化和经营形式的本土化。 在这其中外资零售商的独资冲动随即显现,外资的“单飞”势头已悄然形成: ·ST永久(600818、900915.SH)日前发布公告,同意子公司中路实业向法国迪卡侬股份有限公司转让所持有的迪卡侬中路35%股权。这表明法国迪卡侬公司成为第一家宣布独资的外资零售商; ·2004年10月,家乐福与温州经贸委签订了意向,协议投资1000万美元,将成为家乐福在内地的第一个合法独资项目; ·欧洲第一大建材零售商百安居2005年将在渝开出第一家独资分店; ·易初莲花购物中心第一家独资经营的店在山东省济南基本整修完毕。 以前是迫于政策压力的“包办婚姻”,而现在这些外资零售业正像打破封建枷锁的女子,开始疯狂的追求着“自由婚姻”与“浪漫爱情”,因为已经“吃惯中餐”、“习会中文”的他们无需再要“翻译”,而更愿意自由的穿梭于城乡之间,发现与追求他们所最为喜欢的“庞大市场”。 ☆ “血洗”:决非狂言 2004年是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第12个年头,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到2004年12月11日起将取消对外资经营零售产品(烟草和化肥除外)的限制,取消对特许经营和无固定地点零售的限制。 回顾1992年至今中国零售业外资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外资进入的方式主要有如下类型:一、经地方政府批准建立的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企业; 二、中外合资合作生产企业利用在华再投资的机会,与国内企业联营创办零售企业。例如香港协和集团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西安等地开办的多家商场; 三、中外合资合作加工制造企业,开设自销产品的专卖店或专卖柜,经营合同规定允许内销的产品; 四、通过承包、租赁、委托经营方式,由外商取得零售商店的经营权进行经营; 五、中外合资合作连锁商业企业。例如内贸部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与日本国株式会社伊藤羊华堂和日本国伊藤忠株式会社、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华糖有限责任公司”; 六、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试点企业。 自1992年上海八佰伴成为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至今,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虽有12年历程。但到2003年9月,全国商业领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只有约30亿美元,而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达5014.71亿美元,商业领域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从这一点来看,外资企业一直是一只受困于种种限制的“笼中饿虎”。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的4.3倍。 ★中国企业能否抵挡住又一轮攻势? 正如长江商学院曾鸣教授在其专著《略胜一筹》一书中总结的那样,中国本土零售业象许多中国其他本土企业一样在开放的12年中,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的优势逐步下降,一些地方甚至是“倒声”一片。当然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本土零售企业,例如联华、国美、苏宁等,但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委曲求全”的合资形式也逐步减少,国外企业正在用最大的力度、最为重视的态度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迅速且极为庞大的市场。 从1992年到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截至2004年4月,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中国,另外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为随时进入中国做准备。全球知名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欧尚、易初莲花、万客隆、麦德龙、华堂、百佳、普尔斯马特等均在中国零售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外资的发展尚比不上国内企业的整体规模。2003年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在商务部2003中国连锁30强排名中,目前只有家乐福、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新燕莎5家外资企业上榜,但外资扩张的速度却不容忽视。以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3年全国近400百家超市企业的14000多个门店的情况进行的调查为例,400家超市中,国内企业有358家,占88.5%,门店数占87.3%,外资企业有43家,占11.5%,门店数占12.7%。从统计中发现,国内企业门店扩张的速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门店的发展速度,2003年国内企业增长速度为32.35%,外资企业增长速度为21%,其中不乏存在一些盲目扩张的行为。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目前单店经营面积在万米以上的大型综合超市共有75个,其中外资47个,其销售额合计占万米以上企业销售额的71.3%;而单店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门店共有299个,其中外资157个,其营业额占5000平方米以上企业营业额总和的73.95%。可以看出,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中,外资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业所占的份额、进来的数量、投资的总额看似都不是十分理想。但如果我们了解到在美国,出现了沃尔玛走到哪里、哪里的中小型门店就会遭遇严重打击的局面,比如爱荷华州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自从沃尔玛落户该州之后,50%的服装店关闭,30%的五金商店关闭,25%的建筑材料商店关闭,42%的杂货店关闭,29%的鞋店关闭,17%的珠宝商店关闭,26%的百货商店关闭。所以可以预想,未来的3至5年,中国零售也将会受到更为猛烈的冲击,而且一定会是从东部到西部、从中心城市到二、三级城市、从中心商业区到商住社区。“血洗”从其它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将无法避免! ☆“剩者”:赢者通吃 竞争从来就是有规律可以寻找的。一个行业竞争的普遍结果无外乎有这么几点:行业利润由高利润向平均利润转移、参与竞争的企业由众多向“剩者”转移、“赢者通吃”的竞争优势开始在行业中凸显。 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处在一个互融、互通的社会中,中国众多行业中以“寻租”为背景的“创富”神话正在成为历史。2004年10月12日发布的胡润版中国百富榜上,国美电器老板、35岁的黄光裕以105亿元资产登上榜首。零售大王成为财富翘楚,让人看到了一种向西方会合的趋势:在Fobes400富豪排名榜上,拥有沃尔玛股票最多的沃顿家族成员,经常成为榜上首富。胡润说。“去年我们找到了中国的比尔.盖茨,今年我们又找到了中国的山姆.沃顿。这显示百富榜的‘中国特色’在消退,财富增长趋势日益国际化。” 从预测表明,2005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零售业将保持每年8%至1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的零售行业供给未来将呈现出几种发展趋势: 1、 零售业态更趋多样化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2、 新型零售业态将保持高速增长; 3、 国有资本逐渐从零售业中退出,而同时外资会迅速进入零售业领域等。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本土企业在这场即将“腥风血雨”的战役中还准备得十分不充分。AC尼尔森公司指出,中国零售业存在四大“软肋”:低效率的供应链和分销体系,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收购与兼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品牌资产和目前逐步下滑的消费者忠诚度之间的反差。 作为本土企业不要奢望本土消费者还能够象以往一样靠简单的民族情绪调动就能够忠诚于你,我们放眼全球就不难看出,所谓的外资零售业大举进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外资”,真正会来的、要来的都是已经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竞争优势、具备很强忍受阶段性亏损的跨国性资本与人才。因为在全球已经相对开放的大市场环境中,能够“跑”到中国继续战斗的都是将中国市场作为了在全球能否继续保持优势“主战场”的生力军。 以沃尔玛为例,目前沃尔玛已经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了40家商场,在华的总投资额超过16亿元人民币,累计纳税逾11亿元人民币,拥有两万多名中国员工。2003年,沃尔玛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在中国采购了150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到10个国家的沃尔玛商场销售,占我国去年对美国出口额的16.2%。一个零售公司的出口额占据中国对美国出口额总数的七分之一强,这个数字实在令人吃惊。 我们本土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恐龙”,我们还需要面对的事已经十分成熟的业态扩张模式与强大的复制能力。统计资料显示,美国1万多家百货商店中,采取连锁经营的占95%;日本所有百货商店中,连锁经营占90%。世界最大的50家零售业集团,无一例外地实行了连锁经营。相比之下,中国零售业集中度较低,前4位零售企业的经营额仅占全国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3%左右,而同期美国则高达34%。强烈的反差使得中国的零售业有了紧迫感。另外从世界零售企业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兼并一国的零售企业向来是其杀手锏。1997年沃尔玛进入欧洲,就是从一次性收购德国一个拥有21家大卖场的超市公司开始的,1999年又投资150多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大型超市集团阿斯达,从而使其在欧洲的大店铺一举达到了350多家。 “赢者通吃”,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就像当年国美挺进许多市场遭遇到的当地百货业的“强烈抵抗”而最终毫无结果一样。有调查显示,众多城市消费人群对跨过零售业的进驻持极为积极的欢迎态度,甚至很多人把商圈中有否跨国零售业的布局作为自己投资置业的参考标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