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击商业卧底 7 上页:第 3 页 [谋略篇] 这是商业竞争中的第二条战线,看不见硝烟,却也能攻城掠地致你于死地。 反卧底在行动 下班了,要离职的她还待在办公室里复印文件; 身在另一个部门的他向企划部索要下季度市场营销部署的电子文档; 利用职务之便,他要求客服人员将每个人的客户资料都复制一份交给他; …… 如果留意一下,这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正在做着不正常的勾当――他们在搜集公司里的商业信息,不管出卖不出卖,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那么,你防守了吗?又如何防守呢? 每一个企业家嘴边都挂着加强管、苦练内功的训诫,都知道企业资产的掌控是重中之重。然而,却少有人将企业的商业信息保护看作资产的一部分来重视。其实商业秘密的丢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时比有形资产的损失更可怕――因为对手在看不见的幕后。 很少有公司会对外宣称发生了泄密事件,因为它们不愿让外界得知公司的安全防范是多么松散。2002年,普华永道曾对公司信息泄漏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报告自有数据丢失或怀疑丢失的公司约为40%,平均损失为35万至40万美元。大部分泄密事件都发生在北美,但亚洲公司数量也占到了13%,赫然排名第二。 实际上,专家认为,亚洲商业间谍案的发生数量比调查显示的还会高,因为普华永道等公司所作的类似调查通常不包括小型公司发生的软件失窃或客户数据丢失等事件,而这些小型公司的这类案件才是亚洲最常见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亚洲企业的研发支出持续大幅增长,中国的增长最为显著。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2001年中国的研发支出约为600亿美元,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名列第三。这也是导致商业间谍战愈演愈烈的原因。 在综合了众多商业卧底案例的基础上,本刊总结出以下几种反卧底方略,希望能够为尚没有防范意识的中国企业提供些帮助。 把好招聘关 在本文前面提到的各种类型的卧底中,不外乎是派出自己人到对方公司或者是从对方公司中拉拢人员到自己阵营。所谓“病从口入”,把住招聘关是企业防范商业卧底的第一步。 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要对应聘者的简历仔细核查之外,还要在简历中寻找一切蛛丝马迹,比如,这个人此前是否是同行业的,为什么要离开前一家公司,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什么等。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到应聘者离职的公司进行调查。 另外,在面试的时候,也应该把应聘者的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摩托罗拉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刘辉介绍说,摩托罗拉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素质是诚信。诚信、勤奋、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有团队精神,是摩托罗拉最看重的品质。 同时,在试用期期间,不仅从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方面考察新员工,也要密切关注新员工在自觉维护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表现,对那些“东张西望”爱打听事的员工就得提高警惕了。 思想防范最重要 企业作为商业秘密的持有人理应防患未然,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这样才能真正地有效保护商业秘密。 思想措施是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重要前提。企业领导层应对保守商业秘密达成共识,并采用各种方法对职工加强保密教育。现在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一般会在新员工入职的时候签定企业保密协议,这都是提高员工保密意识的积极做法。 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市场信息和竞品信息,一些厂家的商业间谍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像空气那样无孔不入、无隙不乘。所以,好的防范措施首先是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保密气氛,强化商业信息的保密意识,制定保密制度,要求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保密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文件材料要有专人保管、存放有序,外人借调要有详细记录。同时,材料要分成“绝密”、“机密”、“秘密”等保密等级。 接待参观也是商业间谍发动歼击的重要时机,一些公司对待潜在的客户过度热情,为了达成合作不惜详细介绍本公司的技术和经营情况,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机密的泄露。对公司来访的客人,既要热情的应酬,更要用心地听、用心地看、用心地询问、有心地考察。 企业管理的咨询专家周玉永为希望保护商业秘密不被侵犯的企业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 符合申请专利要求的技术申请专利; 二、 把具备商业秘密基本特征的经营信息、技术信息事项,确定为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并做出标志,再通过一定的形式使有关人员明确这是本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 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保密措施; 四、 向本单位职工进行保密教育,提高保密观念,增强保密意识,知悉保密制度和单位规章; 五、 同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 六、 每当需要披露商业秘密信息时,与商业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 采取适当的组织措施 “防止泄密的最佳做法是控制、限制员工接触这些信息的渠道,只让那些有必要获得信息的人获取,”信息安全保护的专家们说。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强保密工作可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这是必要的。在日常工作中,安排有关人员从严密的组织程序中按照保护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进行保护工作,这是打造防范商业卧底和商业间谍的办法之一。 在美国大公司有12年从业经验的王威介绍,为更好有效的保护商业秘密,外企一般都制定严密的管理措施:诸如门卫的管理措施,内部监控措施,企业信息管理措施以及特殊记载措施等。同时,他们还注意在员工流动时的保密措施,包括员工轮岗时的训练及离职处理,强调外销人员的管理以及制定反诱因条款等,如对一些关键岗位给予保密补贴。 现代商战有时已经转为技术战,许多盗取工业机密的人并非科技天才。根据美国反间谍办公室调查,盗取敏感技术的最常用方法恰恰是最简单的--不外乎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所以,公司只要对这些传递信息的工具进行有效的监管就能堵住信息流失的主渠道了。 同时,也要对科技新产品的发展动态有及时的了解,比如,现在已经和产出了只有拇指大小的便携式数据存储器,一些数码相机和MP3都可以充作便携式磁盘驱动器。2003年7月,移动电话生产商三星(Samsung)开始禁止员工在某些厂区使用可照相的手机,就是为了防范偷拍新机型的间谍行为。一些高新技术公司如华为等,都很注重信息的保护,不但所有的电脑都没有安装软驱和光驱,没有USB接口,甚至每个工作室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有特批权限的人才能将它带出办公室。 链接: 防不胜防的对手 1 、IBM与日立、三菱 1982年,日本日立和三菱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被逮捕,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1983年,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2、 宝洁与联合利华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3、通用与大众 2002年5月,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被起诉。据调查,他在1996年携带着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货价格和即将投产的一条新车型生产线的详细方案加入德国大众公司。有关方面认定,该名主管所带走的那些资料对大众有着重要的情报价值。最终,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赔偿了1亿美元。 4、朗讯与大唐电信 2003年3月,美国检察官对12位大唐电信的员工展开调查,其中3人被指控从美国朗讯科技窃取商业机密。调查最后集中在2位前朗讯科学家的身上,他们被指控合谋窃取朗讯的电脑科技,意欲在中国推广谋利。同时被列为被告的还有美国公司ComTriad的创办人,他被指控利用这家公司将被窃取的机密送交大唐电信。 5、波音与洛克希德马丁 2003年7月,波音公司承认几名员工使用了从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马丁处盗取的25,000页文件。 最近的几桩商业间谍案 2003年3月,美国检察官对12位涉嫌商业间谍案的中国公民展开调查,其中3人被指控从美国电讯设备生产商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窃取商业机密。这12人均为中国电讯设备生产商大唐电信(Datang)的员工。旷日持久的案件调查最后集中在2位前朗讯科学家的身上,他们被指控合谋窃取朗讯的电脑科技,意欲在中国推广谋利。同时被列为被告的还有美国公司ComTriad的创办人,他被指控利用这家公司将被窃取的机密送交大唐电信。 2003年5月,3名瑞典人被起诉,罪名是将数百份爱立信(Ericsson)机密文件转交给俄罗斯。 2003年6月,美国最大的移动电讯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起诉竞争对手Nextel,称后者盗取了Verizon Wireless某新款手机的原型。 2003年7月,波音公司(Boeing)承认几名员工使用了从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处盗取的25,000页文件。 2003年7月,三星禁止在某些厂区使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以防泄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