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海信收购科龙的战略意图--兼与邓德隆先生商榷 7 上页:第 2 页 【原文段落摘录6】: 无论如何,海信必须在彩电和变频空调两者中选一个,并且只能选一个。战略的本质就是取舍,没有取舍,就无法进入顾客的心智,无法获得顾客的优先选择,企业的资源也无法有效配置,无法打造出强势品牌,也就无法维持竞争优势。 【张会亭辨析】 原文说:“无论如何,海信必须在彩电和变频空调两者中选一个,并且只能选一个。”但我想问的是,难道两者真的不能兼得吗?有没有第三种、甚至第四种选择呢?通过仔细分析,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还有普通空调和冰箱。所以海信选择了科龙。因为变频空调终究只是空调行业的一个很小分支,固然它比普通定频空调有很多优势,但终究无法取而代之。这就像谁都知道小灵通比手机用着省钱,但真正使用小灵通的毕竟还是少数,手机才是通讯发展的最终趋势。 同样道理,就拿TCL来说,电话、电工产业暂且不说,光主业就有彩电和手机,那么为了“进入顾客的心智,有效地配置资源,打造出强势品牌”,他到底该取舍哪个呢?美的也有空调、冰箱、小家电、厨卫等产品,又到底该取舍哪个呢?由此可见,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拿“顾客的心智”来吓唬一个企业,因为就连小商小贩都知道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买的没有卖的精”,因此,对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来说,毕竟不是刻意讨好顾客并真的将其“捧为上帝”的慈善机构。在合理的商业手段范围内,终究还是企业说了算,市场效益最大化说了算。在不违反商业道德的前提下,赚钱才是硬道理。那张“捧顾客为上帝”的格式化笑脸,只不过是一张面具而已,可千万别当真。 再者,即便是“无法进入顾客的心智,无法获得顾客的优先选择”,有时候获得顾客的“次要选择”也是未尝不可的。原文在前面提到了沃尔沃的安全理念已经“进入了顾客的心智”,但是试问大家,无论谁开车、坐车都是为了安全,但究竟有几个人在买沃尔沃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它比其他车更安全呢?你有没有考虑到它的价位呢?它的豪华呢?它的尊贵呢?它的身份象征呢?反过来那些买夏利的人难道就是想买了回去玩命?由此可见,哪怕是“已经进入顾客心智”的卖点,也只不过仅仅是实现销售的一个“充分条件”而已,未见得一定是“必要条件”。所以,卖点终究只是卖点,我们千万不能犯这种教条主义错误。 【原文段落摘录7】: 中国的家电企业大多存在和海信一样的错误,同样面临应该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的问题,所以海尔、TCL、长虹、美的等企业都不是科龙的合适买家。在我们看来,科龙的最佳买家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格兰仕。虽然格兰仕也需要做出战略调整,才真正符合要求。格兰仕已经主导了全球微波炉行业,所以有资格再开辟第二个战场。然而,格兰仕如今的第二战场——空调,由于缺乏恰当的定位,并不存在多少成功机会。最佳做法是,由格兰仕收购科龙,然后把科龙的空调资产以及格兰仕原有的空调资产全部卖出,比如卖给格力。这样,格力可以进一步巩固空调上的领导地位,并像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所做的那样,争取去主导全球的空调产业。而对格兰仕来说,它可以全力集中在容声冰箱上,首先让容声成长为超越海尔的中国冰箱领导品牌,然后去主导全球的冰箱产业。 【张会亭辨析】 关于原文说“科龙的最佳买家应该是格兰仕”,如果不看作者的分析和推理,我倒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同城的美的产业链已经很完善,在制冷领域又刚刚收购了空调的华凌和洗衣机的荣事达,并且最近美的又因小家电的亏损问题日子过的很不爽。而格兰仕倒一直是想壮大他的制冷地位,并且业内共知的是格兰仕与美的两家不睦,这次美的不上,格兰仕就刚好趁机赶上;再加上格兰仕与科龙同在容桂镇,两家距离又非常近(只有5公里),日常工作非常好管理,从上述种种原因可见格兰仕的确是最佳人选。 但我看了原文的分析和推理之后,总是觉得这好像是作者对一种“单厢情愿”的美好憧憬在进行虚幻的描绘。 众所周知,从1999年的王国端时代开始,科龙像一个“被多次倒手拐卖的妇女”一样不断被人“上了再卖”,从国企逐步过度到民企,科龙不得不迎来送往,每一届“政府”都收获颇丰,但近7年来科龙却从未消停过。一句话:科龙摊子已经太烂了。这一点,就连老顾接手后也很头疼,并且我作为科龙顾雏军时代的一名前员工也是深有感触的。因此,现在如果“打包”把科龙、容声一起卖掉,倒是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便有了海信的9个亿)。但如果让格兰仕收购以后再“把科龙的空调资产和格兰仕的空调资产再打包卖给格力”,然后格兰仕再“留住容声”去安心地“主导全球的冰箱产业”,则无疑是非常可笑的。 首先,格兰仕会再转卖吗?格兰仕辛辛苦苦把科龙买过来,又连同自己的一块资产一起卖给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那他干吗不自己经营空调呢?如果原来是因为格兰仕空调底子薄,所以为空调业务很头疼,并且还经常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等问题跟美的打嘴官司,但现在有了更强大的科龙来联合,其空调的合并实力并不再亚于美的和格力,那他为什么还好端端地转卖呢?如果照此推理的话,顾雏军当年收购美菱之后,为什么不再把美菱和容声“打包”卖给海尔呢? 其次,格力会愿意买吗?格力从珠海到顺德也并不远,如果愿意收购科龙,他为什么不直接收购呢?而单单去再通过格兰仕来当“二传手”呢?格兰仕对分割开“容声冰箱”后的“科龙资产部分”会如何估价呢?到底是加价卖,还是平行转手,还是便宜处理呢?评估容易吗?分割容易吗?交接容易吗?时间有多长呢?耽误生产吗?……这不是买菜啊? 第三,顺德区政府愿意吗?如果格兰仕收购了科龙,那么俗话说“肉烂还在锅里”,所以无论哪家吃亏沾光,都没有出顺德区的“手掌心”。但如果分割后再转卖给格力,顺德区政府会同意吗?分割以后,一半(冰箱)在顺德,一半(空调)在珠海,该如何进行行政管理呢?现在国家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风声这么紧,格兰仕这一分割,能避开这种“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吗? 第四,格兰仕能经营冰箱吗?大家不要忘了,科龙品牌也有冰箱。顾雏军苦心孤诣,通过整合冰箱行业(请注意:并没有通过整合空调行业)来缔造他的制冷帝国。但现在他“撤退”了,美菱问题可能又要“闹独立”,试想,顾雏军作为制冷专家,将科龙、容声、美菱“三管齐下”都尚且不行,现在格兰仕抛开科龙单个经营容声就一定能行吗?他又要重新面对比3年前更为恶劣的冰箱市场格局:海尔、新飞、美菱(解放后)、科龙、格兰仕(容声),还有外资的西门子、伊莱克斯、三星、LG,以及国产的小品牌冰箱TCL、海信、美的等等等等,这种格局够格兰仕忙活几年了。老顾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相对于空调而言,冰箱更不是谁想玩就能玩地!” 经过这样挑来拣去,好像还是海信更合适。哈哈哈哈。总而言之,究竟谁更适合买科龙,都是有深层原因的,决不是我们简单地去幻想出来的。但还有一点我敢来个“后退式”预言:如果科龙最终卖给了格兰仕而不是海信,那么最终成交价肯定会比现在的9个亿要低。原因很简单,其实还是那句话:“肉烂还在锅里”,格兰仕肯定会向区里“磨”掉一部分“行政利润”。而现在呢,海信不远万里提着“聘礼”从青岛赶来了,区里倒更乐得省心,就像把调皮的孩子送给了托儿所。大家终于又可以安静下来了,区里的领导同志也该享受几天“清福”了。 如欲查阅原文全文,请直接进行原文链接。 原文网址为:http://www.emk.com.cn/news/electric/2005-10-17/13286.html 张会亭,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专业企业营销管理类咨询培训师和会议/论坛主持人,央视二套财经类栏目入围主持人,《销售与市场》、中国营销传播网专栏作者、国内多家杂志/报纸/网站特约撰稿人,北京终端工场咨询培训机构发起人。曾供职于美的、科龙、奥克斯等国内知名企业,走访过50多个全国知名大中城市,长期致力于终端零售市场的研究咨询、营销管理培训和中低层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从事各类企业终端营销管理系统规划咨询、专业终端市场研究、专业终端培训外包、专业终端品牌形象输出策划、专业终端促销策划、终端所有相关专业人才的系列培训等。并先后在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地全程主持多场大型会议论坛,被誉为“国内终端市场营销管理培训第二人”、“少数具有企业背景的营销管理类主持人”。“终端工场”是张会亭先生独立持有的注册商标,更多信息请直接网络实名搜索“张会亭”。电子邮箱: zhtmkt@12.com ,MSN邮箱:zhtmkt@hotmai.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