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洞察:赢得顾客心智资源 7 上页:第 2 页 3、体验与反省。 消费者洞察是一种“不到山顶誓不罢休”的研究方法,没有从根上去把握消费者最真实的东西前,是不会告终的。但是,就靠固定的研究工具和模型,有时候也难免出现到不了“山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采用亲自体验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继续洞察。 1)体验消费。 顾名思义,就是你要成为消费者,去全程体验目标顾客的消费状况。感受他们是怎么了解这个产品的、怎么购买这个产品的、又是怎么使用的、使用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等等。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挖掘一些其它研究工具难以发现的东西。 其实,今天的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做法。笔者在伊利做全国市场总监时也经常以这种方法来了解些东西。 对伊利奶粉而言,当时最令我们关注的对手是雀巢。于是,有一次笔者参与了一系列的对雀巢奶粉购买和使用环节的全程体验。 回顾这些体验,感受最深的恰恰不是雀巢的产品质量,也不是它的品牌价值,而是销售终端的导购员推介。当时,我买的是雀巢高钙高铁奶粉。其导购员这样给我介绍:“雀巢高钙高铁奶粉能带给您四大利益:一是钙含量高,三鹿高钙高铁奶粉钙含量是××mg,伊利是××mg,而雀巢是××mg,比它们都高出××mg,真正成为高钙奶粉;二是钙磷比例合理,高钙是好事,但钙和磷的比例一定要科学,雀巢的钙磷比例是国际标准;三是性价比好,雀巢500g一袋,卖××元,而伊利和三鹿都是400g的,却卖到××元,如果按每克的价格来计算,雀巢比它们性价比更好;四是品牌值得信赖,雀巢已经有130年的奶品经验,是名副其实的领导品牌,而且一直秉承品质领先,买雀巢就意味着买放心,买实在,不管自己饮用还是赠送他人,都是一种高品位的象征。” 当时,我似乎惊呆了,也从此真正明白这些国际品牌为什么把同样的产品比我们卖得贵,且卖得好。他们的品牌也许并不难挑战,难的是他们的执行力。他们把同样的中国人(一个普通的导购员)都培训得如此专业,而我们呢?显然,这种收获,你不去亲自体验是难以获得的。 那么,体验消费如何分类?哪个环节体验的难度最大?我们用以下矩阵来说明(如图3所示)。 从这个矩阵我们可以看出,顾客的体验可以分四种:认知体验、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和价值体验。其中,最容易体验的是认知体验,而最难的则是价值体验。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营销人员一定要有耐心,不断体验,不断积累,才能感受到一个产品给消费者的真正价值。 2)反省思考。 实际上,反省思考就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感悟,是对体验消费的有效补充。因为有些产品,我们难以体验,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换位思考来捕捉消费者的真实情况。 对一个产品能否畅销,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简单的辨别原则:你把你所开发的产品是否愿意消费?或推荐给你最亲密的人? 这就是一种反省。如果你自己都不敢买,也不愿意推荐给你最亲密的人,你的产品怎么可能打动消费者呢,又怎么可能打败你的对手呢? 反省思考常用的方法有三: 一是,“拥护理论”与“使用理论”的分离性研究。 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拥护理论”和“使用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我们看这样一组问卷以及顾客的回答: ·帕瓦罗蒂和刀郎,谁更伟大?“当然帕瓦罗蒂”; ·谁唱得更专业?“当然帕瓦罗蒂”; ·谁更具有影响力?“当然帕瓦罗蒂”; ·你更崇拜谁?“当然帕瓦罗蒂”;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有没有买过帕瓦罗蒂的CD?“没有”;刀郎的呢?“买了3张”。 在此调查活动中,我们看到过程和结果相反的情形。怎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拥护的理论”和“使用的理论”相背离。对顾客来讲,我可以崇拜帕瓦罗蒂,但我没有听美声歌曲的习惯,所以买CD,当然买刀郎的,而不买帕瓦罗蒂的。 因此,我们洞察消费者,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规避“消费者谎言”,尽可能去挖掘他们的这两种理论的分离性,从而准确把握其可能产生的心里动机和消费行为。 二是,与常理和趋势的对比研究。 凡是不合常理和趋势的结论,一定要加以反省。因为,从一个人的心里动机到行为都不合常理,或与大势所趋相违背,肯定有问题。有可能调查方法出错,有可能顾客没说实话,也有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举个经典案例。20世纪30年代,一位心里学家对美国的各家宾馆做了一次调查,内容是“你们愿意不愿意接待中国的留学生夫妇入住你们的宾馆?”结果90%以上的宾馆表示“不愿意”。时隔几天,这位心里学家对这些宾馆进行暗访。结果,这些宾馆不仅愿意接待,而且提供与其他国际友人同样的服务。 商人以赚钱为目的,中国的留学生夫妇又不是不给钱,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待呢?这种不合常理的结论,我们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呢?所以,洞察人员一定要不断反省,不断跟进,直到你所洞察的问题“真相大白”。 三是,对不同需要的驱动能力研究。 研究“人性”,难免研究人的各种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 广告界有个研究“诉求越低层次的需要,广告效果越好”。比如你拍摄一支食品广告,诉求其迷人的口味,可能比它的保健功能更有效。所以,我们在电视上常见到那么多“俗气”十足的食品广告。 然而,这个结论不一定在所有产品上都适合。因为,人的理性有时候能战胜其感性,于是结论可能发生相反的变化。比如,在经典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口味测试案例中,通过核磁共振造影仪来监测,消费者喝百事可乐时,其腹侧核的活跃程度相当于可口可乐的5倍,但让大家填写“你更喜欢哪个品牌”时,却大部分人写可口可乐的名字。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产品上,找准消费者不同需要的驱动能力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导致你营销活动的有效与否。 4、慎重对待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性”的一种后天形成的形意识形态。如果你不去触及它,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你一旦触及到的时候,会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消费者洞察,也不能忽略文化因素的研究。 1)区域文化研究。 就是一个区域的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惯的综合。比如,法国信奉浪漫、随性,德国提倡精密、严谨,美国主张自由、独立,日本代表节俭、谨慎;上海人精打细算,北京人海纳百川,广东人吃苦耐劳,成都人喜欢热闹,等等。 看似这些特征没有必要研究,对我们的营销改进也没有太大帮助,但实际上深入研究区域文化特征,对区域市场的运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假如,你是做羊绒衫的,品牌叫“山羊”,手感柔软,品质精良。但你这个品牌出口到英国,可能没人买。因为英国人用山羊比喻“不正经的男子”,你想想,哪位女士还愿意贴身穿你“不正经的男子”呢? 2)民族文化研究。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特征。你要面对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可能必须对你的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更容易贴近这个民族,二来更有效的扩大市场份额。 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初次打进内蒙古市场时,据我所知,是第一个在内蒙古蒙语频道做广告的中国品牌。这对广大的蒙古族同胞来讲,是一种更加便捷的信息沟通,更是一种对少数民族的莫大尊重。 其实,在内蒙古,大数蒙古族都听懂汉话,也认识汉字,从表面上看好像任何品牌都不必做蒙语版的广告。但对少数民族而言,你用他们的母语跟他们沟通和用他们的“外语”跟他们沟通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尤其,对蒙古族而言,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豪情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超越。在这种情况下,你用他们的母语沟通,那是何等的亲切啊!我不知道娃哈哈当时出于何种目的,但事实证明,对广大的蒙古族消费者而言,他们的广告是十分有效的。 3)宗教信仰研究。 与区域和民族文化相比,宗教信仰是更加严谨的一种文化要素。在宗教信仰里,有些东西比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你违反他们的“天条”,可能引火烧身,会惹出难以想象的麻烦。在此可能更多的要顺从,不要试图改变。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